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其设立的主旨是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
无论年老还是年轻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无论患病还是健康
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从书中汲取养分、从书中增长见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于4月23日上午9:00——10:00举行了线上读书会。根据阅读计划,老师们已经读完了《非暴力沟通》,此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分享《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体会。
本次读书会分享的书籍《非暴力沟通》
参加本次读书交流会的老师们
担任本次读书会主持的是吴秀美老师。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基本要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暴力沟通的场景,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吴启迪老师谈到了自己对“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理解,首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是第一步。其次,要努力体会别人的感受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后,从感受中明确自己的需要,揣摩他人的需要。最后,提出清晰的、具体的请求。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传授给我们沟通技巧,更是让我们以充满爱与感恩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周媛媛老师读完本书的感悟是,理清自己的内心需要很关键,不过生活中的情景往往是先宣泄情绪再处理具体问题,有时自身也很难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本书的价值在于为觉察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提供了参考。周老师还提到了读完本书的疑惑,有时人不一定有勇气来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更增加了让对方形成同理心的难度。
张国震老师认为读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当自己无法完美地处理一些问题时,要学会自我宽恕,学会关注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们也会从艰苦的工作中获得乐趣。他也提到,在生活中实践非暴力沟通的难点在于,有时人们不一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会被情绪支配从而无法理性地、冷静地倾听对方的感受。
成凯诚老师的读后感非常贴近实际教学工作,有时候老师们为了表达对学生的欣赏,通常只有简洁的一句话: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可能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应该明确、具体地表达对他人的赞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成绩排名也是一种比较,这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曹金花校长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当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听见、理解、连接,心中的“敌人”自会消融。这便是“非暴力”的精神与力量:心无敌人。书中提到了生活中存在的两种惩罚:“保护性强制力”和惩罚性强制力” 体罚是常见的惩罚性强制力。有的家长坚决维护体罚 :不打不成才 认为体罚孩子 是帮助孩子树立清晰的规则 是爱孩子的表现。然而实际上,惩罚非但不能让孩子悔改和学习,反而会引发仇恨和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