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城东南25公里的石仓源,在3里多长公路的两侧,次第布列有30座气势宏大、绚丽奢华的“大屋”,此处便是石仓古民居。
2000年,石仓古村落就被列为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一块南北走向的狭窄谷地,石仓溪流淌其中。两旁山泉汩汩、梯田层层,层峦叠嶂,茂林修竹,一派山乡田园风光。
各式明清古建筑沿着溪流缓缓展开,彼此距离很近,却又各不相连。
白墙黛瓦的马头墙,颇有几分徽州的韵味;大厝如同围城,四五进院子横向并联,又似福建土楼的方形围屋。如此混搭,是因为村子先祖阙氏本是中原南迁福建的客家人。
此处最大的一处古民居是余庆堂(见下图),被当地人称为“十八天井”。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时二十五年得以建成,具有闽西建筑“九厅十八天井”和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建筑风格。
余庆堂有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552根立柱,129间房间,最多时住着阙姓人家60多户、200余口。
尤为可贵的是,这里所有的古建筑,全部大门洞开,任人参观,绝无阻拦收费一说。
楼阁天井,只要楼梯完好,皆可拾级而上。
每座“大屋”内都住有人家,凭添了人间烟火气息,也有利于保护古建筑。
古民居的内外门楼、照壁、门前场地、庭院、天井台明、室内柱础、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神龛均有极具特色的艺术装饰,尤以木雕最为精华,题材丰富,工艺精湛。
下图中的雀替,雕刻的是蝙蝠贺寿,动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下图所拍的牛腿,雕刻精细,造型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据考证,当时一块“牛腿”的造价,将近一千斤大米。而现存石仓古建筑群的每一栋建筑中,都有六七块这样的“牛腿”。
门楼和厅堂大都有题额、题匾、楹联,做到有建筑必有书画(画案),有书画必有寓意。如“括西俊杰”、“瑞映长庚”、“勤俭可风”、“盛时俊彦”等。
内涵深刻、哲理透彻,是一部人们修身立世的教科书。
在浙江南部大山峻岭的偏僻小山坳中,为何会出现如此规模巨大、成片相连的古建筑群?2007年发掘出的 “石仓契约”揭示了答案。
这些契约收集了自清雍正(1723年-1736年)至民国200多年间,当地的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达7000余件。在座落于村落中的“契约博物馆”里可窥见一斑:
石仓地处偏僻,与徽州六县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古文书市场。村民依照古训,对于祖先留存的东西,敬畏有加,视为传家之宝,轻易不示人,更不用说出售给文物贩子们。因此,石仓契约才能得以传世。
历史学家研究这些契约后,全面复原了当年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
研究表明,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阙氏宗族从闽北迁徙到石仓定居,阙其兴兄弟开始在这里经营铁砂炼铁,办起了阙彤昌号的炼铁炉。阙氏因此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造就了一番家业。
下图是阙氏家祠及溪水边的观音庙
松阳的石仓古民居群,养在深闺,知名度不大,以至于我们在这里逛了一个下午,也没见到一位游客。
也没什么开商业做买卖的。我们沿着公路走了2个多小时,直到公交班车的终点站――下宅街,才找吃晚饭的餐馆。
时值四月,村民们正起早摸黑地忙于采摘茶叶呢。
如此的恬静厚重,正是石仓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