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野有死麕赏析

用户2693722
创建于2023-04-23
阅读 2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说起鹿出现的大场合,你一定会想到圣诞老人的九头驯鹿,那么圣诞老人的驯鹿与本文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圣诞老人的老家是北欧芬兰,但根据人类分子学得出结论,芬兰人与汉人的血缘差异甚至小于同为黄种人的日本人,那么在芬兰传统文化中的鹿在华夏族又是如何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祭祀与军事同等重要,军事征服的是人,而祭祀征服的是人心,战争能达到的目的远不及祭祀。古代的祭祀不是你所想的有着迷信色彩,而是带着浓厚的政治意味,所以古代祭祀是极其庄重的政治行为。华夏族唯一本土宗教道教谓獐、鹿、麂为玉署(官方)祭祀三牲。这三种动物都是属于鹿科,理解了鹿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赏析这首诗。

早在农耕文化之前,华夏族与芬兰萨米族的祖先还未分化,处于共同的文化圈,沿着水草,追逐猎杀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那时马牛羊还没被驯化,由于武器和医疗的落后,围捕这些大型动物是很容易受伤并且致命的,而鹿群即使被围住,也没有太大的攻击性,所以安全又能提供大量热量的鹿必然成为首选。古时只有地位较高的部落首领们才能围着篝火吃着鹿肉。禄通鹿,那些大大小小家族头领与部落首领一起吃肉称之为食禄,后来到了制度完善的农耕社会,大小官员拿工资就称为食俸禄,鹿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例如“逐鹿中原”,“秦失其鹿,六国共逐之”。

既然是财富,那么大量驯养不是挺好?我们常用小鹿乱撞形容爱情时期的女孩,这就与鹿敏感胆小的天性有关了,尤其是幼年时期,一旦感觉自己受到威胁,就会立刻撒腿就跑,这是它们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现代除了像芬兰那样的大型驯鹿被成功驯养外,国内养鹿基本是散养而不是圈养,就是为了给它们足够的空间运动,受到惊吓时有地方可以躲藏、奔跑不至于惊慌失措,疯狂冲击围栏而受伤。鹿的这种天性,使它们与古代人类的关系只能被驯服,而不能被驯养,更谈不上像猫狗那样被驯化,正式场合,也只有君王才有权力猎鹿。史上文人骚客羡慕鹿的这份天性所带来的自由,有史记载含有鹿的诗歌达到三百首以上,鹿更是被赋予俱备贵族气息的美誉。

人不是鹿,终究是离不开社会的,人人都没有绝对的自由。部分人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意识的最佳临界点:过激的人太自私,凡事不看实际不做出让步,要么脱离社会,要么为虎作伥,像极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善良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本能为别人而活,暮然回首,感慨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一看。当然成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回到青少年,孩子面对父母教育时就常说:道理我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克服不了那种本能)。亲子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成人在子女教育时,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人与动物毕竟不同,孩子会有自己的方式来应对。演变最后要么叛逆、爱答不理;要么就以沉默面对一切:行为不对抗、内心不合作,说了不听、听了再犯错,表现懦弱。当然也有各方面优秀的孩子,亲子关系融洽。

聪明的古人当然也掌握了这些规律,以赋比兴手法借助胆小敏感的鹿在华夏史上的地位来阐述青少年时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野外有死去的鹿,应该用白茅(祭祀专用)妥善地包裹起来。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需要做事始终如一、有担当、口才又好的人有步骤地进行引导。

距今3900年的中亚赫梯人就懂得如何利用细菌、病毒杀伤敌人。他们将感染了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水流中,导致敌方人员感染上这种致命病,使他们失去战斗力,瘟疫是古代大型战争结束的原因之一。知道了这个,你就明白老师为什么勉励学生力争上游,掌握竞争主动性。古人当然不知道细菌病毒是什么,但是他们根据经验知道,野外死去并腐烂的动物有着某种恐怖的力量,细菌的菌就来自于麕。

古代的酒需要用编织好的白茅(作用类似于物理实验中的滤纸)来过滤,去除酿造过程中的固体才能用来祭祀。用白茅来包裹死鹿表示对待这件事上升到国家祭祀一样的庄重程度。

怀春:身体像在春天一样万物生长快速,这里指处于青春期。

吉:从一至十,始终如一,言行一致。不是人人能被称为吉士,举例:如果老师表里不一,必有学生内心的不屑。不要低估孩子的思考力,他们大多是不愿过多解读和计较。

文中用了“诱”,古时这个词并不带负面感情色彩,比如循循善诱,表示言辞不能太过激烈,应该循环渐进,否者“小鹿乱撞”。以我的推断,少女青春期的叛逆主要是因为教导者没有循环渐进地引导,又或者表里不一,再者出错羞于承认,没有担当。

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树林中,杂草丛生,掩盖着死去的鹿,把它们一个个用白茅包裹起来妥善处理好。如果青春期的少女出现的问题也这样被认真对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那么她们心中的疙瘩会被解开,心情通畅,她们也会言语温和,性情更像玉那般温润。

正如被杂草掩盖的死鹿,青春期出现的叛逆问题也不是表面的,单一的,需要深入分析并对应做出引导。

舒尔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教导方式要舒缓,一步步去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不要把女孩子骂得拿着手帕去擦泪,把家里的狗吓得跑来跑去叫唤。

舒:舒缓,情绪不激动。

脱脱:一步步剥落表面现象找核心原因。

感:通撼,震撼,情绪波动较大。

我:文言文第一人称是吾或余。“我”的本义是作战时,己方军队一种锋利的武器,朝着敌方。这里的“我”不是第一人称,而是强调少女处于一个特殊成长期。这个时期教育的好便是性格温润如玉;教育不好,性格就会倔强(像看不见的病毒武器一样有着强大杀伤力),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尨:本地狗品种,多毛。

通过赏析,这首诗只是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如果从教育内容上讲,跟孩子讲的每件事都应该有一条有迹可循,行得通的逻辑,不然你“征服”的只是她的人,而不是她的心。

复看一遍,发现不对味了,一个“吉”字让我意识到,从一至十,始终如一,指代爱情坚贞不渝很是合适,古代女子15岁及笄,也就是说这个年纪在古代算是成年了可以出嫁了,15岁在现代属于未成年啦,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人认为女子教育权属于夫家,女子过门后随夫姓是否就验证这点?除了这个“吉士”让我怀疑是指有修养的丈夫外,其余翻译还是没有异议的,但是这样赏析出发点就得改了。

 

阅读 2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