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光中默默努力,自会酝酿着收获的希望。 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并基于我校承担课题——“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实践研究”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及三年级学生能力特点,我设计了《包饺子》的活动主题。
多次与课题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从课前的资料收集布置,到课上所需食材安排,课程环节的设置反复琢磨商榷。于4月17日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试讲时孩子们学会了包饺子的方法,也有所体验。但在听取了教研员刘洋老师的指导后,发现本节课的设计过于注重劳动技法的讲授,而忽略了情感的体悟,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所体认、有所体验、进而升华至有所体悟。
基于以上建议我们对课程设计做了进一步调整。4月19日再一次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本次试讲时学生不仅学会了包饺子的方法,还初步感受了设计制定方案、动手实践探究,并在活动中及时反思的过程,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不断优化方案的思维方式,同时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感。
教研员刘洋老师也给予肯定,但对于细节的设计给出新的建议,特别是每个环节间的承接语既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加深情感体悟。
再一次的磨课过程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深刻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推进者,教师的一字一句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阶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更深刻的体悟,从知识内容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逐步提升。
4月20日正式进行观摩课展示,本节课第一环节就是“走进饺子文化”,孩子们课前查阅与饺子相关的资料,并且绘制了精美的手抄报,课上由学生向大家介绍饺子的起源、饮食文化等内容。
在了解饺子的相关历史、文化后,学生们制定方案、讨论包饺子的具体步骤、一起动手实践包饺子,交流包饺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不断地在“做中学”“学中做”,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认知、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获得了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
在“包创意饺子”环节,花样饺子的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觉产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实践活动做了有益的铺垫。学生通过设计创意饺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包出创意饺子,同时为自己的创意饺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且赋予饺子美好的寓意:“太阳饺子”,寓意“温暖、幸福”;“兔子饺子”寓意“兔飞猛进”;“福袋饺子”寓意“吉祥如意、幸福满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子饺子”寓意“全中国人都能吃饱、穿暖”,一下子将温馨的气氛,推升至热血澎湃的家国情怀。
学生们最喜欢的当为第四个环节:“一起品尝饺子”。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成果,体会劳动的乐趣。一张张贪吃的笑脸,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在问到吃了饺子后有怎样的感受时,孩子们都觉得这份劳动后的果实无比香甜,比任何食物都要美味。再问想把这份饺子分享给谁时,孩子们的答案字字句句都是在表达最质朴的情感。
为了延续这份快乐,我将拓展作业设计为“饺子盛宴”的主题实践作业,既要小组合作,还要将实践过程记录在劳动活动表中。
本节课的总结以“这美味的饺子曾经只是一份“祛寒交耳汤”,但是经过数百年中国劳动人民不断的改良如今它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寓意团圆、美好,也是深沉的中国情,更是最让人想念的中国味。”为结束语将这一节课最终的体悟上升为中国情和中国味。
一节课为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应该是实践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体悟。我想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到包饺子活动中,不仅对饺子有了更深厚的兴趣,了解了饺子的历史文化,解锁了饺子的包法,同时,也要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制定方案,动手实践探究,并在及时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的思维方式。
每堂课总会有些许遗憾,本节课的呈现中,在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环节,没有为孩子们留出相应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是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要努力避免的问题。
观摩课后教研员刘洋老师的讲座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刘洋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作了清晰的解读,让我对引导孩子进行“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创作”、“反思”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等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我也会在“课程育人”上继续探索,让孩子们真体验、真实践、真收获、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