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鹿城区“白鹿领航∙未来校长”研修班学习正当时

白米饭🍚
创建于2023-04-21
阅读 32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最美的四月天,穿过华师大那条长长的绿茵道,走进校长交流中心201的教室,“ 白鹿领航 •   未来校长”研修班的50位学员开启了全新课程的学习和研修。

    分享·碰撞

       20日下午,此次研修组织了一场“ 基于未来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分享 ”活动,来自初中和小学4所学校的4位学员代表,从德育、教学、课程和管理等不同角度,分享着各自精彩的教育故事。

        首先,蒲州育英小学的办公室主任王远老师领衔开讲。蒲州育英学校用“ 生存、生活、生命 ”   的“ 三生融合 ”教育,点亮孩子从容人生和幸福未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亮起来,每一位老师乐起来,每一位家长笑起来。“ 三生交融 • 一生从容 ”是其育人追求和价值归宿,蒲州育英开温州市小学财商启蒙教育之先河,创温州市小学国医启蒙教育之高峰,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用项目化思维推进课程落地,践行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达成素养立意的育人目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好生态,让百年老校再次精彩蝶变。

     来自瓦市小学的林晓副校长为我们展现了“ 儿童哲学 ”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成果。她以《一场球赛》为例,让孩子们通过各种角度探讨“ 当对手守门员受伤,疼痛难忍,临近球门射还是不射? ”这一富有自我辨析的两难话题。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 友谊与比赛 ”“ 放弃与获得 ”“ 胜利的意义与价值 ”等可贵的精神内涵。关于“ 儿童哲学 ”,学校已经形成“ 爱智且爱人 ”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 仁爱 ”思想,形成对西方哲学“ 爱智慧 ”的有力补充。未来,整个课程将继续聚焦生活,将生活中切实遇到的问题“ 化身 ”成为话题,与儿童哲学的思辨相结合,让亲子对话多一条路径,多一些视角,努力构建家校协同的立体式儿童哲学教育体系。

  来自三十中学的张政副校长讲述他在一所农村学校的心路历程,努力做成一件有价值的“ 小 ”事。他从“ 陪伴成长进阶的赋能评价 ”“ 立足常规视角的特色定位 ”,“ 唤醒生命自觉的助力行动 ”三个层面来介绍一路艰辛、一路成长的过程与收获。特别佩服张校长的这份韧劲,就像他跟老师说的,先把事情做起来,只要出发了,早晚总会抵达,朴实又接地气。是的,任何一件你“ 想到 ”的事,都要靠“ 做到 ”去实现。三年来,从“ 小 ”切口看到“ 大 ”世界,微观数据驱动教学改进,作业微变革,暖心的助力行动,校长团队亲力亲为,全体老师全力以赴,努力走出困局,做成一件件小事。三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在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也因新的问题而焦虑。但就如胡适先生提倡社会变革时,进得一寸是一寸,进得一尺是一尺,而学校变革亦是如此,做成有价值的小事,得一寸要有一寸的欢喜。要知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越过昨天的自己。

  来自温州实验中学府东分校的综合处主任卓艺颖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一所优质城区初中的别致课程思考——《 未来,为你而来 》。她从学校参评德育示范校的故事入手,为我们娓娓道来校园角角落落的育人故事,集智帮帮团,6棵桂花树,一场戏剧比赛……学校用课程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站在了校园的中央,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针对学校热点、难点话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提交解决方案、现场陈述等,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包容开放,有公平特质的校园生活中,引导学生指引自己,温暖他人,在“ 自由 ”之上懂得“ 担当 ”,在“ 自主 ”之上孕育出“ 创造 ”。她说,如今很多教育在按照过去习惯的方向在独木桥上贸然前进,却很少关注独木桥真正的位置,坦白说来,我们也并不确切地知道“ 桥 ”在哪里。但是,在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判标准和一种使命感的支撑下,我们仍然可以巧妙地摸索着前行。

    点评·升华

       学校分享后,两位华师大的“ 大咖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田爱丽副主任、王俭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而精准的点评。他们充分肯定温州几所学校的有力尝试,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要把握好课程改革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方式要直接融入到活动中,和生活建立联系;课程要让学生更有可选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首要目的;始终要有课程育人的意识;要凝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去构建学校课程哲学和整体价值观。同时,两位专家还分享了几个深刻的观点:对同一个问题要听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看法,交流促进思维的发展。交流的目的是找到价值立场,没有价值立场,你分析的时候会找不到问题;校长要形成自我的理论,校长的领导更应该是思想的领导,要厘清办学的思路;校长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教育,要有自己的目标;农民(工人)最好的老师是从农民(工人)中走出来的优秀农民(工人),老师最好的老师一定是从老师中走出的优秀老师;一个学校,无常不稳,无特不活。要抓牢常规,明晰“ 常规 + 细节 = 奇迹 ”;要筑牢本色,方能有特色,如温州人“ 敢为天下先 ”的本色特质,“ 海纳百川 ”的上海特质,特色一定是本色的彰显;辨析“ 未来已来 ”的观点,注重对未来的理解,教师要努力,在教育领域去推进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阅读·思考

       来到华师大的第5天,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教育学博士王红霞老师的《 阅读与哲学思考 》讲座,带着我们去辨析“ 实证科学 ”影响下的世界观念对教育的冲击,呼唤关注“ 人 ”的重要性,明白“ 人文关怀是为师的第一前提 ”,她从“ 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思考 ”“ 我们如何通过阅读进入哲学思考 ”“ 阅读中西经典的区别 ”阐述她基于阅读的哲学思考,深刻而充满力量,引发我们的深思。她说,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是精神与精神的存在。我们要通过阅读人文经典,去靠近智慧,传承智慧。与大师对话,阅读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等书籍,感受思想的博大精深,并向内反思,阅读自己。最后,王博士通过中西方经典的区别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对人的认知的差异,让我们在辨析中厘清个人认知,更好地去推动自己对教育,对人的思考。

  下午,培训中心的邓睿和刘涛博士给我们推荐了几本经典好书。《贫穷的本质》提出,贫穷根源是在于拒绝延时满足;在后脱贫时代,应聚焦于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要因地制宜地重构贫困地区的教育,寻找重叠共识,这些观点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关注教育变革的一系列书籍,《领导变革》、《  变革之心 》、《 变革加速器 》等直指新时代学校变革的实践,实践参考意义巨大。此外,还有《我们的孩子》、《一种最佳体制,美国城市教育史》、《注定失败的人,公立学校的零和游戏》等书,也让我们更关注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则。今后的日子,我们将腾出时间,努力与这些经典的书籍对话,并与自己的工作生活联结,去感受,去思考,去实践。


学员心得

20日下午——

      农民(工人)最好的老师是从农民(工人)中走出来的优秀农民(工人),下午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分享让人醍醐灌顶,国医启蒙课程的情境化、融合化、项目化非常契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儿童哲学与德育融合课程坚定了学校一定要有专门的德育课程支撑并有效落地这一思想。做一件有价值的“小事 ”给予我们力量,如何在贫瘠的教育土壤生根发芽需要智慧更需要坚守。“ 未来为你而来 ”提醒我们要有课程育人意识。思未来教育,育时代新人,我们继续前行!

    温州市第二中学 修海峰


       上午熊教授提出建议“ 要了解其他学校发生了什么,然后思考如何将其中的某些方面改变成适用于自己学校的情境 ”之后,下午四位同伴的分享和两位专家王俭、田爱丽教授的点评指导便欣然而至。发现一个共同点,四所学校均结合自己的学情、师资特点和空间特色,形成了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科认知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如蒲州育英的“ 国医启蒙 ”、瓦小的“ 儿童哲学 ”、三十中的守护课程和府东分校的食育课程等。再次提醒自己,学校课程建构的起点,应该永远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因为它能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创新的灵魂。

    温州市实验中学 孙忠翔

     


21日上午——

        王红霞教授指出,由于受到实证主义等影响,人类文明遭遇困境,教育思维中有关人、人的关怀,被轻轻地拭去,导致了教育世界中人的失落。然而,教育真正的对象是全面的人、具体的人,人的存在性是教育存在的核心价值。因此,面对这种“无人”的局面,必须彰显人文关怀,呼唤哲学思考,使教育切实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王红霞教授认为,阅读人文经典,是增进人文精神,进入哲学思考的最佳途径。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者、探路者,我们更要积极回应时代对人的关切,通过阅读增强哲学思考力、提升人文关怀度,审视日常评价合理性,不断推动学教方式变革等,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主体能力发展、主体地位实现。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 朱乾沈


        王博士从先秦时的孔子老子到古印度的释加牟尼,从西方的哲学到中国人文经典,深入浅出的传递着阅读的必要性。教师本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阅读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源泉。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梳理出适宜的、专业的阅读书目,形成“ 阅读魔方 ”,让教师在阅读中解疑答惑,与自己的思维碰撞,从而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与专业成长。同时,我们也需要在阅读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保持对外界的认知与思考,以阅读来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专业底气,做一名有“ 书卷气 ”的学校管理者。

温州市绣山中学 韩思思


21日下午——

       读书开悟,下午跟随邓睿老师品读《贫穷的本质》一书,感慨颇多!该书作者认为,穷人陷入“ 贫穷陷阱 ”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这启发我们思考: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 贫穷陷阱 ”?我们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源被合理利用了吗?我们是否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更广泛的参与平台和机会,让他们看见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中小学管理者,应牢固树立教育公平思想,深刻把握教育公平内涵,全面贯彻教育公平举措。秉持坚毅的定力,过硬的本领,强大的动能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每一个孩子最优发展,尽最大可能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价值发现和思维跃迁。

温州市实验中学 张笃孟


        邓睿博士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见解与思考。第一,贫穷陷入死循环的根源在拒绝“ 延时满足 ”。第二,后脱贫时代应聚焦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第三,重构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需因地制宜。后脱贫时代,教育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其次,学校教育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信念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 耐心 ”、“ 专注力 ”和“ 自信心 ”的培养。

温州市第八中学  张维时


撰稿:冯超伟

摄影:吴芳 苏艳

编辑:叶欢乐

一审:张政

二审:洪艳

三审:孙仕龙

阅读 32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