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习人文 常德问古今”-北雅中学2201班春季研学记

北雅中学2201中队
创建于2023-04-21
阅读 31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北雅中学开展了七年级常德桃花源研学活动。此次研学将课堂移到了室外,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让学生在行进中主动探究,不断深入了解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同学们通过两天一晚知识与现实碰撞的真实体验,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鲜活而有温度。


研学·开营·启航

          学校将此次研学的地点选在常德桃源,看中的就是桃花源拥有得天独厚的研学资源,作为《辞源》《辞海》中注释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她涵盖了书院、艺术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等不同学习机构,可以让同学们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一大早,欢呼雀跃的同学们早已队列整齐地等候在学校大门外,望着一辆辆锃亮、威武的大巴车横亘在眼前,愉悦的心情不禁流露在脸上。“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爸妈独自到外面去,昨晚我一个人整理了自己的行李,想着明天和同学们一起去研学兴奋地睡不着,一晚上醒来三次。”李梓筠同学连忙用手遮住了笑盈盈的脸说道,旁边的同学跟着附和“我也是、我们都是……”。大伙依次上了车,正式拉启了首次研学活动的帷幕。


实践·参与·体验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同学们在桃花源寻古迹,访山水,在溪水翠竹间流连,在文人墨宝中学习,在现实的《桃花源记》里穿越与陶渊明老先生对话,在古朴的陋室门前励志人生。

    

00:38

        同学们在户外集体背诵《陋室铭》诗,走进室内亲身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泥屋茅舍场景,实地感受在人生的低谷和清贫生活的双重打压之下,刘禹锡是如何在困境中陶冶情怀并充实自身的精神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这些优美诗句的指引下,同学们一起瞻仰了渊明祠,读取石刻上的陶渊明诗文,在木版连环画中了解他人生经历中的五仕五退,了解他渴望平等追求大同的理想,最终选择遵从本心归隐山野的生涯。

     

    访古地寻先贤,细细品味楹联之雅,品读字句之间的美妙关联与韵律和谐。近距离接触唐代以来出土自桃花源的17方古代碑刻,皆是王维、王昌龄、杜牧、袁宏道等文坛巨擘吟咏桃花源的名篇佳句。细数镌刻于碑林上的传记诗词,了解历史文化。

    之后体验拓印技术,那些具有穿透人心力量的文字如同一位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穿越千年而来,像是在勉励同学们不断求索,助力中华复兴强国的宏图实现。

     拓印成果展示

          古建筑展现的是什么?用梁思成的话说,古建筑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但凡优秀的建筑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和精准的计算,在久远的古代更需要如此。可以这么说测量就是古建筑研究的基础,这也是同学们此次研学的内容之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九重阊阖开天阙,万点星辰尽流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着碑林石刻上的这些数字化的诗句,看着周围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同学们开展了实地测量古建筑、绘制古建筑图的活动。这是一项艺术和科学完美结合的实践活动,虽然是初学者没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手段,但在测量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合作,一起探讨古建筑的历史,研究绘制古建筑的图册,用自己稚嫩的双手认真地测量着每一处尺寸;用执著的精神虔诚地描绘着眼前一幕幕宏伟的壮景。

       

      早在东周时期竹简就已经被广泛使用,春秋至秦朝是竹简的鼎盛时期。这是因为竹子的生长速度比树木快,质地更加轻便适合用来制作书写材料。同时,竹子也更便于保存和携带。因此,竹简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应用较为普遍,成为了古代书写材料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了解同学们开始学习制作竹简。大家把烘干成金黄的竹片一根根的排列在一块,然后把竹片打上孔再用切成条状的熟牛皮做绳,把它们连在一起。不一会儿,一张精美的竹简就浮现在众人眼前。毕楚悦和任芯瑜两位同学说:“做完一张竹简,仿佛来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自己也成了文人雅士”。夏雅彤和宋米禾等同学则参与了在竹简上找错活动。她们仔细地一个个辨认刻在竹简上的文字,每找到一个错误就欢呼起来,“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次全新的访古探寻之旅,让我们穿越了时光回到了古代。”夏雅彤高高举起手里的竹简在宣示她们的成果。


历史·传承·创新

        “悠悠茶香小溪畔,千叠翡翠春满园”。在省级首批研学基地岩吾溪,同学们在这里接受了传统国学文化的洗礼,着汉服、学礼仪,开启人生智慧,树立远大理想。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踏入桃川书院,在幽静的氛围中研读古文,学习敬师礼仪。尊师重教是每一个同学在求学之路上必须遵循的准则,用深深的鞠躬和虔诚的抬手礼向学问的引路人致谢。

        桃川学院始建于唐朝,清乾隆十八年由桃源知县主持整修,主馆经常举办启蒙礼、成人礼、拜师礼、诗歌会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在桃川书院听先生引经据典、述古论今,都是流传至今的经世道理。

        参观丁玲先生革命事迹陈列室,了解丁玲先生的生平足迹,一起阅读了丁玲纪念碑碑文,了解了毛主席笔下“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传奇人生,感受丁玲先生投身革命事业、勇于牺牲奉献的光辉事迹,深入学习领会她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移步至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内,巨型柳木根雕映入眼帘,以桃花源记为主题,采用清明上河图的全景系列法,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据介绍,该根雕是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为全世界最大的柳木根雕,取材于桃花源一棵1600多年岩柳根,由70多位工木雕匠,耗费1000多个日夜才打造完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块木头乘载着一颗艺术魂,在桃花源里土生土长的木雕手艺人们给桃花源献上了无数件珍贵的木雕作品。

       日暮,同学们来到了桃花源历史文化体验馆。以《桃花源记》为核心、陶渊明的人生事迹为铺垫、桃花源的前世今生为线索,用现代科技的手法,对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进行诠释和解读,还原《桃花源记》及魏晋文化风貌。


感悟·闭营·期待

     一次快乐体验,一次携手向前,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而美好的研学时光。

     


     晚上同学们还举行了文艺晚会,唱歌、跳舞、玩游戏,大家都释放了压力,尽情的沉浸在欢歌笑语中。邓轶嘉同学代表2201班上台,演唱了歌曲《别叫我达芬奇》,同学们仿佛置身于演唱会现场,一起嗨唱热舞,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多才多艺的同学们展示出了北雅学子青春靓丽的风采。

00:37

     

     

       此次桃花源研学以“传统”为发端,回溯时光,在古老的积淀中披沙拣金,让被渐渐遗忘的智慧再度传承。亦学亦游,游学合一;桃花源研学追逐中国古来的“游学”精神,将知识的获取、情操的锤炼糅入山水桃花的情怀。

      最后也非常感谢北雅中学的老师们为同学们安排的此次研学——“桃源习人文,常德问古今”,桃花源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设施功能齐全,能很好地培育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研学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能够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认同传统文化,并乐于传承传统文化。

       此次研学,让同学们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社会的多元化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喝水不忘挖井人”,同时大家把深深的祝福化为两首诗来表达对班主任谭婷老师的爱,并把爱传递给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感谢老师“心有大爱、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如同生生不息的火炬始终照耀着北雅学子们前行的道路,并一直鼓励、鼓舞着同学们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阅读 31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