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2023年4月19日下午,来宾市实验小学新兴校区组织队员到来宾市中医医院开展“传承中医经典 弘扬中医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队员们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队员们热爱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传统。
来宾市中医医院主管中药师覃凤银,为队员们介绍中草药的名称和功效等。
队员们第一次了解到,蒲公英、艾叶、金银花等等在中医里都是治病的宝贝!
来宾市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苏春,带领队员们参观中医膏方制作流程,配方→浸药→浓缩→收膏→分装→凉膏。
经过繁琐严谨的工序,最后才成为我们治病用的药品,这是集古人的智慧和传承才能延续至今,队员们也深深感受到中药制药的神奇。
在药房里,队员们发现了许多的小秘密,水蛭、蜈蚣、九香虫、牡蛎等,经过加工炮制,居然都可以做成药材!
苏药师介绍,202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中医药品种 2711种。队员们要想把所有中药名都认全,就要通过日积月累,考上大学,在大学里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医生或药师,弘扬中医文化。
戥(děng)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中医古训有云,“三分医、七分药” “三分辨、七分量”,说的是中药剂量是保证疗效和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中药计量不准,即使医生开的方子再精妙,恐怕也难以奏效。
揭秘戥称的使用法:“秤杆不过鼻尖,称砣挂小指端,抓药用前三指”,称量时,称杆放在左手中指端和虎口(合谷穴)上,用右手前三指抓药,靠左手中指和食指的伸屈活动来带动砣绳的进退移动。队员们又涨知识啦!
在中医外治病区,针灸推拿科蒋丽副主任通过讲解示教、问答互动、答疑解惑的方式,给队员讲授了艾灸、拔火罐、壮医药线点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耳穴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
耳穴压豆能镇静止痛、疏通经络、调节患者心态,帮助患者康复。
队员和辅导员老师们一起体验了耳穴压豆法,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与针灸按摩有相似之处。
时逢三月三,队员们带来了壮族具有吉祥寓意的绣球送给医生和护士们,小小的绣球承载着深深的祝福,传达队员们对医生们的敬爱。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体会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医药的传播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图片:黄沙、梁小娜
编辑:张妮
一审:来宾市中医医院科教科覃毅丹、黄美琼
二审:黎清
终审:何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