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要素统领,增强勾连意识。
统编教材的使用,以“语文要素”为统领,树立整体教学观。于老师在上课伊始先交待了本课的阅读策略,四上第二单元,阅读时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四下第二单元与四上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就产生了呼应,前有提出问题,后有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充分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重点养成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习惯,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让学生从学到练,从课内到课外整本书进行阅读,重在解决问题。同时,《琥珀》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进行梳理后,可迁移运用《琥珀》一课学到的方法到后几篇课文的学习中,真正地使单元语文要素落地开花。
二、 抓住重点词语,带动全文学习。
对课题的解读:于老师采用观察“琥珀”部首,出示“琥珀”的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琥珀”珍贵及样子。那么就是这样的一块松脂的化石,其中又会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于老师的解题看似简单,却巧妙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到文中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
对重点词语的解读:于老师出示图片,学生从画面联想新课中出现的词语,并试着说一说。“美餐”一词的学习,于老师粗中有细,重点落在“餐”字中间的“人”和最后一笔点的书写上。又如“松脂”一词的学习,在出示松脂的图片后,又让学生针对松脂出现的位置继续展开联想,继而得出词语“渗出”。看到一幅画就让学生想到了曾经积累的一个词语甚至几个词语,把形象的画面转化为抽象的文字,这就是联想的能力。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与提升,巧妙地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对多单字的解读:“挣扎”的“扎”,给“扎”确定读音的时候,还要根据这个“扎”所处的相应的语境,依据“扎”在语境中的意思来判定它的读音。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比较词语在词典中“扎”的意思,从而确认“扎”在词语“挣扎”当中的读音。对于多音字的学习,于老师给予了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关键词语的解读:课文聚焦着一个词语,就是“推测”。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往往就是打开一篇文章密码的钥匙。现代词典对“推测” 词义解释具有严谨性、科学性;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读“推测”一词,让学生看到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推测”出现在了第18自然段,从整体的看,13-17自然段,这块琥珀发现的过程;第1-12自然段:根据发现的这块琥珀化石,推测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推测”一词也是撬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更是本节课的支点,以“推测”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学生进行全文的学习。
在文本教学中,于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合理地设置每一次阅读目标。学生初读文本发现问题,默读文本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筛选能帮助理解课文、有价值的问题,划出琥珀形成过程后,师生对读,找出进行推测的依据。于老师引领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查找的相应的资料、结合生活当中的经验积累等方式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依据。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对方式方法进行提炼,从而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积累。
接着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试着讲一讲。”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再次梳理,也是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于老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能关注学生可能会出现或忽略的问题。对这些会出现或忽略的问题,又明确的告诉学生要抓住两个必要的因素,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必要的因素来顺势指导学生,学生就说得非常的具体和完整。
四、对于解决不完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于老师指出,除上网查找资料外,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十万个为什么》。从教材到生活中去找答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从而完成了从一篇课文到一类科学小品文阅读的跨跃。
作者学校: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小学
电话:15846877406
通讯地址: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小学
邮编:164156
个人简介:秦晓玲,女,五大连池风景区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两次获得“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