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 实干争效”行动,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落实“双减”政策,经研究, 决定开展“2023年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本着培根筑魂,启智增慧的原则,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于2023年3月14-4月20日举行三-六年级“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比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其道”。开课教师展示合作学习示范课,引领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曾立奇校长说新课标背景下的任务群,会比以往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合作不仅是一种精神,更需将其转化为技能。一是意识,二是酝酿。角色分工,拓展时机,比较评价。差异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启发。
生活即语文,课程即世界。以下为语文组比武专场:
执教:曾志育
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感受语言的风趣。曾志育老师以“学”定“教”,搭建任务群、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的支架。大人物何其大,又何其小。大任务教学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核心知识。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曾老师抓住细节,抓住对比,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引导学生“识趣”、“品趣”、“写趣”,从而感作者风趣,识作者智慧。努力追求“1+1〉2”的文本共生。
五指犹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丰子恺先生曾说:“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在曾志育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妙语横生,灵气满满的孩子。五根手指,各有所长,也互相弥补着各自的短。《手指》这堂课,我们看到听到学生们思维活跃、情感鲜活的表达。
执教:李瑞云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它将“大语文观”渗透其中。自我即内容,介绍即方式。对象不同,情境不同,介绍的内容就因人而异。李瑞云老师为学生们创设了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开源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获得感。
叶圣陶曾说“教师要善于把握偶至的机会”。瑞云老师在课堂上能利用“偶至的机会”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启迪其思维并促使其主动思考、表达。善用教育机智,将知识性内容转化为实践性内容。以“日常”浸润为媒介,促进听、说能力,具有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执教:周林洪
大海对前来造访的每滴水都热情挽留,因而它成了水的乐园。不见海,也能亲历海底两万里。这是一篇科普型说明文,周林洪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来到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以疑促思,借课文之水,行作文之舟。利用“我是小小解说员”进行多元讲解。
“渡”景入“境”,林洪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做中学”渗透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意思写清楚。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训练学生思辨,促发持续学习动力。
学习是可导且大于零的。因为在数学上可导一定连续。以下为数学组比武专场:
执教:曾素真
教学过程中曾素真老师通过出示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简单实际问题“模型化”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及动手能力。将数学思想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曾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构建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中,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策略,激发学生逐步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推理及抽象能力,使学生积累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
执教:杨江敦
在整个课堂中,杨江敦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及自我发展。以“三个三角形的争吵”来引出“三角形内角和”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过程中,除了直观的测量,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剪拼和折角的验证方法,把三角形的内和"转化"成了平角,从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杨老师做到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合作精神不断提高。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应用的全过程。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执教:陈日花
课堂中,陈日花老师通过搭配问题,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体会有序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从目标制定上看,陈老师制定的比较具体、合适。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流畅。从设计搭配图到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合作学习、探究方法,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在学习任务设计上也十分巧妙,以西游记的情节开场,用“营救师傅”闯关的方式贯穿整节课的学习任务,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落实了“有序思考”。整节课设计精妙,重难点突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讲台虽小,却能载千秋伟业;烛光虽微,亦照万里山河。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属于自己的方寸土地上,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刻字绣花!
供图:林欣妍、叶华婷
编辑:叶丹阳、朱丽霖
一审一校:林红连
二审二校:曾炳仙
三审三校:曾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