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最是书香能致远。2023年4月19日,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南雄市刘睿名师工作室在南雄市黎灿学校开展了读书分享会。
在工作室主持人刘睿主任的指导与安排下,寒假期间,工作室全体成员和学员共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在分享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
罗加兰老师:
作为一个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是我们经常要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认清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关联,才能谈论阅读活动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教学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老师在阅读指导下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利用老师教学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所以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对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是十分有好处的。
谢爱琼老师: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独特体验,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生活经验等存在个性差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允许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化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梁春花老师:
通过阅读此书,我理解到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指的是什么。路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如何达到目的地的道路,二是指做事的诀窍,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线路等。因此教学路径是比喻的用法,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方式和相应的教学法。比如:本学期,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在备课时,我想起了这本书中说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先是不理解什么“吃水”,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吃水”是江西人方言,就像我们南雄人有南雄人的方言,但在这里“吃水”是表示“用水”的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沙洲坝的乡亲们“吃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现在一年级的孩子的眼里,他们认为“吃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平常都是用自来水,非常容易得到,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但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很困难,学生对这种“吃水很困难”的认知是不够的,所以我在备课时特别关注这一点,为了能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时我借助了实物图片、视频讲解等辅助他们理解和感受。教学时,我先出示“一张有七、八个穿着朴素的乡村老百姓,冒着炎炎烈日,挑着空桶,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且满头大象的图片;再出示一张乡亲们在坎坷不平的乡村小路上挑水,随时都有可能摔跤的图片;最后再播放一张乡亲们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也得爬高山挑水的视频。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乡亲们吃水的不容易,非常困难。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文章的一部分思想感情:毛主席是一个关心人民,为人们解决困难,处处为人民着想的人。正因为毛主席的好,才有了后来乡亲们的感恩。正所谓了解学情并不是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学生能读懂的,哪些地方学生不能读懂的,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关注。
张朝花老师: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荣生教授关于“辨体”的探讨,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书中说:“阅读方法是战术层面上的如何阅读,方法与目的相对,目的不同方法就叫变换。但方法也受制于对象,在诸多的制约中,文本体式最为重要。而语篇的理解是一种受文体制约的思维,古今中外讲述阅读方法时,无不把“辨体”放在首位。”在这里我把自己的理解概括为以“辨”应“变”。“辨”是指读者在阅读前辨明文体的体式与风格,“变”是指在文本体式的基础上改变并选取合适的阅读方法。
比如,获取文本信息取向的阅读,这类阅读主要以记叙文为主,重在了解文本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文学鉴赏取向的阅读。这类阅读以诗歌散文为主,重在品味语言结构,体会文本蕴含的意境和童真童趣。
角色体验取向的阅读。这类阅读以童话故事为主,情景完整,口语化强,重在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
所以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记叙文,诗歌散文,童话故事取向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要跟着去变化。语文老师要“引”“带”着学生去欣赏文本,阅读文本,引领学生“能够诗意的欣赏我们周遭的一切”。
李美盈老师:
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教师风采的全面展现,而在于孩子们的生命力得到充分焕发。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个别优秀生的精彩表现,而在于孩子们能够全员参与,有思维碰撞,有灵光闪现,那么想要上好一节好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老师就应学会与孩子同行,关注孩子,关注他们最真实的表达,才能找回那份宝贵的童真,触摸到课程的本质。
邓志芳老师:
王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提到:学生是阅读的主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感而发,但是由于语文经验的局限性,学生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中作者所传递的生活经验。所以结合自己的教学,今后对于阅读的教学,要更加关注学情,在阅读教学中要提供能让学生理解、感受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形成自己所需的阅读方法和朗读能力。
肖航老师:
王老师在书中强调要关注阅读对象,就是让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设计要重点关注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我之前的教学,总是将重点讲完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亦或给学生启发想象的时间不够。课堂上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课后学生更不会积极去反思感悟。所以要让书本的文字活起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顺畅起来,必须让学生能够由书本的文字进行联想和感悟。联系他的实际生活,联系他的所读过的书籍,联系他所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让枯燥的文字变得更有“人情味”,不再单调,让语文课也上得更加的精彩。
范玲玲老师;
寒假我阅读了王老师《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这一本书,全书共有四章,第二章解说了“阅读教学”及路径,给我的感触很深。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始终是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不是语文老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而是学生自己在阅读,只要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就是有收获。
龚叔俞老师:
我感受最深的是王先生提出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充分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阅读基础(学情)。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有常规的几个阅读板块,每次上阅读课,基本上都是从字词到课文大意,再到重点句子与段意中心。似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如此套用。渐渐地,学生对日常的学习课文失去了新奇感,课堂学习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从这篇课文换到另一篇课文。我们老师也渐渐地失去了备学生,备教材的能力,始终在原地踏步。而我们一堂课要上好的关键除了备教材就是要备学生。要关注学情。学生的基础怎样?课文的哪些地方他们自己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哪些地方或许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哪些地方学生自以为读懂实际上却没有,需要我们分析、了解,从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
李成珍老师:
王老师在书中指出了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李广田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作品,教师要引领学生自愿地走进文本,走进经典;对于学生愿意读却又读不出它的好处的作品,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作品的好处,从而让学生喜欢。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往往很难把握“引”和“带”的分寸,一不留心把引学生欣赏和带学生欣赏做成了代替学生欣赏,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思维无法形成,更无法独立体验作品。这本书对我的阅读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方向不迷惘。
吕思婷老师:
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学会阅读”呢,指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技能,“从阅读中学习”为了获取某种信息查询重要的细节,解答某个行为评估阅读的材料等。接着阐述了阅读可以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语文课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是为了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更不是为了语文考试的阅读成绩采取学习阅读,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钟云老师: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讲,可以归纳为: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这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是考虑学生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要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阅读教学设计,就是要想方设法在学生读不懂、有难度的地方提供装备,让学生跨上台阶,获得能力的提升。“建立学生与课文的链接”,找准链接的点,确定教学内容,明了学习任务。比如在古诗教学中,就需要通过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情。阅读教学也是一样,要明确学生现在出于什么位置,要达到什么位置,找准链接点。
刘艳梅老师:
阅读方法需要学习才能获得。从大的方面说,学习无非两条路径:一是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行感悟发现,二是在外力干预下进行有指导的阅读实践,通过阅读教学、专项培训或学习讲述阅读方法的著作等。研究表明,许多阅读规则和策略,尤其是较高层次的规则和策略,学生意自行发现;依据语篇类型的阅读方法,主要通过第二条路径学习。
在时光里赶路,在交流里收获。一次次的读书分享,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相信在前进路上,有良师益友相伴,工作室的成员与学员会迈着坚定的步伐,沐浴着和煦春风,在教学路上好好地旅行,让语文之花在春天开绽!
摄影:肖航
撰稿:钟云
审核: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