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4月19日城北六街“卉木”少年走进这所昔日的皇家园林,感受浓厚的中华文化,回望圆明园的历史沧桑。
第一站大水法
大水法与海晏堂、谐奇趣三大喷泉群,形成了西洋楼景区主要景观。其中,大水法是圆明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
虽然经过八国联军的掠夺和破坏,大水法现在仅存一些大理石石柱和地基石板、石块,但是仍然能够看出它当时的雄伟壮丽。
遗址最中间是类似于拱形的石门,其后留有几根残破的高大石柱,石门周边及前面有几层石块地基,围成半圆形,可以想见,当时应该是弧形石阶建筑群环绕的造型。残留的石柱和石门上面都有精美的石刻,历经百年,依然巍峨精妙。
圆明园汇聚了中西文化的精髓,而大水法残存的建筑就展示了典型的西方建筑艺术的华美。
第二站海晏堂
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园林景观,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课前卉木少年搜集了相关资料,得知古迹海晏堂“海晏”一词源于《文苑英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黄河;晏,平静。“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
讲解员老师讲解道: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海晏堂正楼朝西, 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水力钟”基座及水池依然保存较好。可惜,十二生肖兽首早已经流失海外。如今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有八只铜兽首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依然有四只铜兽首杳无音信。
第三站方外观
讲解员老师讲道:圆明园西洋楼中的方外观——香妃寺,也称水法殿三间楼,上下两层,各三间,大门和楼梯用青铜构制而成,整个建筑是木石结构,方形立柱是青石料,大理石贴面,刻有阿拉伯文、维吾尔文组成的几何图案。在建筑上没有鱼虫鸟兽或人物、动物图案,这是为了符合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这条规定的。方外观的建筑形式是西方式的石柱墙壁结合中国宫殿式屋顶,这是因为,在大清看来,虽然是西洋楼方外观,可仍要归在中国统治之下。
只可惜,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方外观亦未逃过此劫。如今,这些文字、图案等都荡 然无存,只剩几座石柱兀自崛立。
第四站黄花阵
黄花阵是一个追逐嬉戏的场所,每逢中秋之夜,清帝就坐在阵中圆亭当中,命嫔妃及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下,宫女和妃子们在迷宫中寻径飞跑,最先到达圆亭者,便可得到赏物,清帝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为乐事。
第五站含经堂
旧时,长春园曾被乾隆帝视为“归政娱老”之所,是其退休后的居住之地,而含经堂就位于长春园的中心地带,四周山水花木环抱,是该园内最大的园林建筑风景群。目前,含经堂是圆明园内面积最大的牡丹观赏区,2万多平方米的牡丹现已到盛花期,上万株牡丹在遗址旁绽放,赋予了遗址鲜活的生命力。
圆明园根据史实恢复历史风貌,在含经堂遗址复原盛时的4座蒙古包,蒙古包将向游人开放,进行文化陈列展示。我们置身在牡丹花丛中,仿佛回到了盛时的圆明园。
期间,同学们还参观了圆明园展览馆和全景模型馆。 本次展览是结合历年文物考古和保护的成果推出的一次专题展,以圆明园内欧式风格园林——西洋楼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分为“美贯中西”“劫后遗珍”“西洋残影”和“传承保护”四大展区,其中涵盖了西洋楼图文介绍,石构件、瓷片、琉璃、过火木等实物展品,老照片、领导关怀大事记、考古项目成果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出圆明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园林艺术和新时代的保护典范。
同学们在青山绿水之间,蓝天白云之下畅游,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魅力。同时同学们结合讲解员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参观学习,认真完成了实践手册。
圆明园这样一座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的园林杰作,已成为历史,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习历史,走进这座历史浓厚的皇家园林,去了解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去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和谐的世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