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言语,典藏着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词的声音,演绎着贯穿古今的不朽传说;经典诗词,吟咏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诗词经典,见证着炎黄子孙的风骨慷锵。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简介☜
贺知章:唐代·写景思念诗人,(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古诗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是对比手法,“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而“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古诗的第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这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直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直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醒,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博大精深,朗诵唐诗宋词,增长我们知识,诵读经典诗文,陶冶我们情操,愿经典诵读遍地开花,一路陪伴我们成长!
编辑: 党文涛
审核: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