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风筝的发展史
墨子 ( 墨翟 )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 鲁班 (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 木鹊 ”,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书》上说:“公输班制 木鸢 以窥宋城。”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斗笠、树叶、和帆。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 渚宫旧事 》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 吕氏春秋 ·爱类》记载:“公输班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 荆王 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
风筝的寓意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 吉祥图案 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 思想感情 ,渗透着中国 民族传统 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 中国传统文化 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风筝的作用
风筝用于军事、娱乐。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廷中出放风筝。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风筝的制作方法
放飞技巧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其他复合材料包括丝绢、尼龙布、塑料膜或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等。
纸和丝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风筝的骨架可根据个人爱好来编制,如蜻蜓状、蝴蝶状等。
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把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风筝就做好了。
这时,你还可以在做好的风筝上涂上你喜欢的色彩,镶上花边,或者系上丝带,挂上纸环。虽然适量的附件不能影响风筝在空中的飞翔,但是太多的附件会使风筝的飞翔失衡。现代的风筝大多数都使用广告布作为风筝的面料,骨架也从以前的竹子变成了炭杆,大大地提高了飞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