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四月天,用心来把课标研。为了更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参加了在蓬莱区海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烟台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列解读与培训活动。
4月19日上午,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孙红玲老师讲解了《在变与不变中读课标——〈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课标解读》,让我们对新课标这两部分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孙红玲老师的介绍从“主题内容的变化”,“教学实施建议”两个方面分析、交流了新课标“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变化。最后以平均数和百分数为例,强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课程的衔接上才会更自然。
“综合与实践部分”,孙红玲老师提出了五点思考:
1.课时问题:是否可以设置一个课外活动为数学主题活动课?是否可以和综合实践、劳动课等活动课进行设计融合?
2.学段问题:加强低年级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开展。
3.内容方面:把数学实践作为教学中的主体。
4.校本教材:是不是可以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校本教材?
5.创新意识: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4月19日下午,都丽丽老师以“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文化教学”为主题,从数学文化的教育内涵、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张维忠教授在《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一文中写道: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开放性、过程性、文化性、整合性,其流程是:“经验触动——数学化理解——多领域渗透——回顾反思”。其中的“数学化理解”与“多领域渗透”是该模式的核心。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会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文化,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反思数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世界。
芝罘区祥发小学吕领先校长带来的优秀课例《玩转长方形》,他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画长方形发现了质数与合数的秘密。
“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李玉波老师利用剪纸文化贯穿于整个课堂,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了解了剪纸文化,发展学生的数感,打通公因数和公倍数的“隔断墙”。
在聆听优秀课例之后,吕校长又带来了《落实课标理念,感悟本质属性,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后说课,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芝罘区“好少年”团队原学涛、贺建帅、庄晓梅三位老师分别从核心素养的多点落实、数学文化的多元滲透、数形结合的充分运用、数学游戏的巧妙设计四个方面对《玩转长方形》这一课进行了讲评,从数学文化角度分析,隐性数学史的融入式运用,凸显质数与合数概念本质,体现知识之谐,获取探究之乐,让我们对这节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李玉波老师在讲课后进行了教后说课。本节课重新站在新课标的视角思考教学目标、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教学环节,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磨课重在八个字:“削枝强干,突出重点”。
芝罘区“好少年”团队孙玮玮、于庆洋、周凯、李文秀四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的点评。学习“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自然数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又是学生以后学习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远的。 新课标的深度学习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编辑:二年级组
摄影:周香池 程童
审核: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