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课改潮流,落实课改精神,共育时代新人。未来已来,征程已启,在新课标、新高考的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新课堂该怎么办?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有效落地?是每一个语文人都在思考的课题。
为推动我市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推我市教师更好地适用新课标教学,践行新课标精神。2月24日清晨,美丽幽静的安中校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萍乡市2023年农村中小学教育讲师团走进安源中学,开展送培下乡活动。活动在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朱红梅、萍乡市教育局教培中心黎琳老师、安源区教师发展中心师训股股长周健的带领下顺利扎实地开展。
学校还迎来了萍乡中学、萍乡三中、乐源学校等兄弟学校的同仁们。我校教学分管领导陈希民全程陪同。此次送教下乡授课主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课。安源中学刘珊老师和萍乡中学何坤老师相继为我们带来了充满温度、充满人文情怀的课例分享。
随着字幕的徐徐展开,“旷达笑对月,豪情空望北”颇有蕴味的课堂主题映入眼帘。安源中学刘珊老师不走寻常路,用“苏辛”我最懂的游戏活动,巧妙运用希沃白板的互动功能,营造了活跃热闹的课堂氛围。紧接着第一人称自我讲述式地背景演绎,把学生推上了课堂最中央,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精彩。在课堂主环节,她以两首词作的典故为抓手,通过“典中读古人”“典中析词人”“学以致用品典故”系列学习任务,流动地展开整个课堂的教学。
刘老师温情的笑容,循循善诱地启发,关注学生语言建构,落实语文知识能力。引领学生从品析词作用典中的英雄形象,领悟古人旷达的生命智慧,感受先贤与命运抗争的英雄豪气。
同样的授课主题,萍乡中学的何坤老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别样的风采。何老师通过巧设情境任务,联动单元教学,对践行新课标精神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何老师通过创设学校文学社的论坛活动这一情境,以“瞻仰风流大人物,争做青春好少年”为主题,紧扣文本的同时又贴近学生生活,可谓匠心独具。课堂环节由“千古江山,‘风流’人物我来品”的人物共同点分析,自然过渡到“谈古论今,‘风流’余声韵味长”对词人的处境、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的探究,紧扣“梦”字的文化内涵,走进文字深处,走进思维高地。最后,“似水流年,‘风流’到此今尚在”环节,立足当下,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围绕论坛主题进行跟帖。又巧妙回扣“风流”,呼应主题,用“少年”心志浸润着学生心田。
在何老师的课堂里,且不说她干净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语言,也且不说她新颖独特、凸显素养的教学设计,单就那“少年”板书的几笔勾勒就令人拍案叫绝,啧啧称赞。
永远热情洋溢,永远激情满怀的朱红梅老师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为在座的老师贡献了一场站位高、格局广、思想深的专业知识讲座。
关于语文老师备课,她语重心长指出,要赤手空拳地读,要字斟句酌地品,要画龙点睛地评。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中央,把学生推进文本的深处,把学生推上精神的高地。朝着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有烟火气的语文课,有精气神的语文课努力迈进。
她进一步指出,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背景下,古诗词课堂共生发展的教学路径:知人论世是关键;文本过关是基础;学习支架是突破;读书为要是精髓;核心素养是追求。
朱老师就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设计为我们指点迷津:
要有导向阅读的补充材料,
要有育人导向的价值定位,
要有一以贯之的分层任务,
要有学以致用的应用情境,
要有渐入佳境的问题链条,
要有颇具匠心的板书设计,
要有富有余味的思辨互动,
要有呈现成果的学生表达。
殷殷话语饱含着对语文人的厚爱,灼灼目光闪烁着对萍乡教育的情怀。最后,她勉励高中语文人,走出困顿,打开格局,转变观念,学会改变。
正所谓,一席慨谈拨云见日,座下聆听醍醐灌顶。未来已来,征程已启,重任在身,使命在肩,扬鞭策马再出发,向着星光深处,铸就满天繁星。
《学记》有言:“学知缺,教知困;知缺自反,知困自强。”教育是场美好的修行,需要格局,需要远见,需要胸怀。本次萍乡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师团送培下乡活动,为我校教师带来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也搭建了校际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助推我市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写稿:彭晶
图片:胡美根
一审:胡美根
二审:欧阳玲
三审:李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