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孺生卒年考

凉风起
创建于2023-04-18
阅读 3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用时一礼拜,翻遍《胡长孺集》。书中精彩部分,虽反复推敲,仍存疑点。


与整理者程峤志交流过,遵其嘱,先把与《胡长孺年表》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说不上“代劳”,也说不上“廓清疑云”。更期待峤志先生早日完成《胡长孺生卒年的考订说明》。

一、胡长孺不可能生于1252年,卒于1326年


读《胡长孺集》《年表》,考胡长孺生卒年,整理者的依据大致有二:


1、《广福庙传》中有一段话:长孺之母,实忠惠侄女,忠惠薨,长孺九岁。(《胡长孺集》42页)


忠惠,指赵忠惠赵与筹,字德渊。其淳祐元年四月至淳祐十二年五月任临安府。卒于景定元年(1260年)八月。想来,《年表》就是由此推导出“胡长孺生于1252年”。



2、再是《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胡长孺“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胡集》84页)


想来,“年七十五”这个已知条件,就是《年表》作者推导出“胡长孺卒于1326年”的又一理由。


理论上说,由赵与筹卒于景定元年八月时,胡长孺“九岁”,可以推导胡长孺生年;由生年及“七十五岁”可以推导胡长孺卒年。问题是理论很完美,事实却非如此。


古人用周岁表示年龄的例子不少,并非只有逢年初增岁这种虚岁计算法。撇开虚岁不说,单就周岁,又有多种计算方式,有以生日为准增岁,也有年末增岁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举例了。


这么复杂的情况,用一句“古人都是以虚岁计算的”是混不过去的。


另一个事实是,胡长孺七十五岁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说。至少明代章枫山《宋石塘公传》就不这样认为,章氏“阅公家乘,参以郡邑二志”得出的结论是,“享年七十七年”。据考还有七十三、七十四岁说。


这么多说法,不见考据,只见采信七十五岁,读者难免困惑,急需整理者释疑,公开说明理由。


已知条件的复杂性,得出正确结论的数学方法只能是:分类讨论,再作取舍。而《年表》生卒年考,却漏了分类讨论环节,执着地把“当且仅当”胡长孺“九虚岁”,“七十五虚岁”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当成普遍结论,当成唯一结论。


且,《年表》所依据的三个数据,三个前提条件,有两个是不确定的。想从不确定的数据推导出确定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出错必然。

二、胡长孺卒于1324年可考


《胡长孺集》中有一条重要史料,比较隐蔽,可证实胡长孺卒于1324年,可证伪胡长孺生于“1252年”。


郑元祐《遂昌杂录》:浙省以是年秋试,屈先生为试官,复来青莲寺,殁寺中。殁时当严冬,尚未挟纩,是日元祐往候之,项可立煮三建汤饮之,犹力疾答扬州盛恕斋书,语次又训饬学者,以自树立。气益索,扶之上卧榻,即跏趺坐逝。比殓,顔貌如生时。殓后,天台周本心时为浙省掾,率道徒私谥“修道先生”。(《胡长孺集》116页)


这段文字,值得注意:


1、文中“周本心”,即周仁荣,《元史》有传,《新元史》同样有传。《集》中有一篇墓志铭,就是周氏请铭于胡长孺。据载,周本心“泰定初,从浙省掾为国子监”。


第一,泰定年只四年(1324-1327)。就概念而言,“泰定初”内涵,应该是泰定帝改元初年,即泰定元年,1324年。


当然,“泰定初”也可能指“泰定初期”,若此,数学方法表达是,四年(48个月)三分,分为初、中、晚期。则其“泰定初”含义,始于泰定元年正月,终于泰定二年四月。


如此说来,“泰定初”都不可能是指泰定帝在位初年,更不可能是“泰定中或末”的1326年。


《胡长孺年表》定“胡长孺卒于1326年”,应该经不起这条史料检验。至于“胡长孺卒于1323年说”,可能是把“泰定初”理解为“泰定帝在位之初”的缘故。


第二,“殓后,天台周本心时为浙省掾”表明,胡长孺卒时,天台周本心还在浙省掾任上,未任国子监。


第三,据上两点,典型的三段论推理结论是:胡长孺卒年,应该不会晚于“泰定初”,即1324年。若指泰定初期,则表述为,不会晚于1325年四月。


第四,考《语助序》(《胡长孺集》36页),有“泰定改元龙集閼逢囷(困)敦端月既望,永康胡长孺笔诸卷首”落款,知胡长孺泰定元年正月十七(1324年2月12日)时,犹能作序。据此,胡长孺卒年“不会晚于1324年”的表述,完全可以确定为,胡长孺就是卒于泰定元年(1324)。


另据,元代科举“进士设科”恢复于1315年事实,考胡长孺友人的挽章,有说胡长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胡长孺集》83页),“进士科设,各省驰驿交聘…凡再校浙江,一赴江西”(《胡长孺集》81页),“方岳大臣与郡守二千石聘致庠序”(《胡长孺集》第83页),“弦诵三年”等说法,这似乎也能佐证胡长孺卒于1324年。


2、“殁时当严冬,尚未挟纩”,表明胡长孺卒于冬初。但,应考虑,这是郑氏30年后的回忆,“严冬”表叙可能有误。


吴莱《至杭,闻胡汲仲先生没。去秋奉柩建昌》诗“昨秋载柩去”“卜兹建昌城”(《胡长孺集》74页)表明,胡长孺卒于“秋末”的概率,相对大些,毕竟吴莱此诗在胡长孺卒后次年所作。另,秋末“尚未挟纩”御冷的理由,似乎要充分些。


有此“殁时在严冬,尚未挟纩”一条,“泰定初”不管是理解为“初年”还是“初期”,胡长孺卒年都可确定为,1324年秋末。因“泰定初期”,只有一个“尚未挟纩”的秋末,具有唯一性。


把胡长孺卒年确定为1324年秋末,几乎不接受任何反驳,再能言善辩都没用。

三、分别情况,考证胡长孺出生年月


1、证伪《年表》胡长孺生于1252年


胡长孺卒于1324年秋,让《年表》“九虚岁”“七十五虚岁”的假设,充满矛盾,相互打架。


作个推理。胡长孺卒年1324年秋,与赵与筹卒年1260八月,相差计64年。1260年八月,若胡长孺9虚岁,溯及1252年,胡长孺当73虚岁,或七十二周岁。这与《年表》假设的75岁相矛盾。由此可证,胡长孺“生于1252年”,并不准确。


另,胡长孺对赵与筹“盾(眉)目清峻,如图画中古伟人硕彦”(《胡长孺集》第43页)的描述,若是七虚岁时的描述,似与年龄不符。故此“九虚岁说”不与采信。


据上,并不同意《年表》“胡长孺生于1252年说”。


2、从已知条件出发,讨论胡长孺出生年月


“忠惠薨,长孺九岁”中,九周岁的可能性不应该排除。


忠惠卒于1260年八月可考。若胡长孺九周岁判断为真,则胡长孺必生于至1250农历八月后,至年底之间。这个出生年月,胡长孺享年可表述为七十五岁,或七十四周岁。


从胡长孺九周岁,推导出的胡长孺出生年,至少能够解释文献所载的“胡长孺享年七十五”。


当然,胡长孺享年七十五,也可能是七十五周岁,之所以不采信,主要是考虑“胡长孺九周岁”已是推导的上限。


这里可反证:若是75周岁,则胡长孺必生于1250年八月前。而胡长孺生于1250年八月前,则“忠惠薨”时,长孺就不是九岁,而是至少十周岁了,大于等于十周岁了。此证,胡长孺享年75周岁的假设,并不准确。

四、结论

胡长孺生于(南宋)淳祐十年八月后至年底之间,即1250年9月-1251年1月之间。


胡长孺卒于(元)泰定元年秋末,即1324年秋。


这个结论不是最后结论,并不表示其他生卒表述都是错的,要以此为尊,以此为准。只能说,就我阅读而言,此结论相对接近胡长孺生卒年事实,一家之言而已。


附:《元史·周仁荣传》

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关于胡长孺生卒年记载,如下图。

阅读 3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