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勇勤
这一年,初唐的诗人们都下载安装了微信,作为初唐有名的“古惑仔”,来自山西龙门的王勃当然不例外。从此,他的朋友圈热闹起来……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
杜易简:“此王氏三珠树也!”
杜易简大家都不熟悉,这个人和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却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杜易简与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为官场好友,对王勃多有了解。王勃方六岁时,就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来纠正其中的错讹。初唐时期,诗坛继承了齐梁的浮艳诗风,而唐太宗又极力推崇这种辞藻华丽、纤巧绮靡的宫体诗,大臣上官仪遂投其所好,其作品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先效仿,世人称为“上官体”。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王勃正好在长安游学,在文学圈中第一个举起反对“上官体”的旗帜,“思革其弊”,当时同在京城的杨炯、卢照邻等共同响应,达官显贵们则纷纷发出怒责声,枪打出头鸟,在艰难的处境面前,出身汾阴(今万荣)、和王勃有着深厚渊源的薛元超果断援手,才不致让王勃在官场谋求发展的道路堵死,也让唐诗由狭隘的宫廷转入广阔的市井、民生,从逼仄的台阁走向辽远的山川、边塞,形成了一种清新的风气。
除王勃之外,王勃的两个兄长王勔、王勮也很出众,杜易简对以王勃为代表的王氏三兄弟很是推崇,在众人面前借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套话:“此王氏三珠树也!”可以说杜易简是历史上第一个给王勃戴高帽子的人,王勃也是个戴高乐,除了在朋友圈点赞转发外,在数年后写《滕王阁序》时,忽然又一次想到了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
曹元:“阴阳乃天地之道,神明之府,不可妄言;针石之道,生命系之,不可妄传。”
王勃母亲去世较早,由父亲抚养成人,非常注重孝道。父亲曾经教导他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因此,在父亲的引导下,王勃从小便留心医药,博览医药方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一日,王勃得知京兆有一位德高望众、学验俱丰的医家曹元,心驰神往。龙朔元年(661年),12岁的王勃便负笈去长安,拜曹元为师,先后学习了《周易章句》《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王勃天资聪慧,15个月的研读后,便有所领悟,返归龙门后,又用了五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长足进步。后来,他还为《难经》作序,记录了自己学医的经历和恩师曹元的谆谆教导,后来又编撰了《医语纂要》一卷,宋人曾称赞这本书是“医话之鼻祖”。
曹元对王勃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始料未及的是,正是因为曹元,让王勃走上了不归路。
唐高宗麒德元年(664):
刘祥道:“此神童也!”
这一年,唐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以五言诗著称而被时人称为“上官体”的诗人上官仪因挑唆高宗废武后,最终事发被武后铲除,追随上官仪的宰相刘祥道也未能幸免被革职,委任其以司礼太常伯身份,巡察河南、山西。这一天,刘祥道来到了山西绛州,于是,一个旷世奇才的机遇就此不经意间来了。
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15岁的少年王勃听说宰相刘祥道来到了家门口,当然不想错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便连夜写了一篇申论《上刘右相书》,纵论天下大事。刘祥道一看,拍案叫绝,再一打听,居然是个乳臭未干的少年,便命当地行政长官急速查找王勃档案,看看这个小子是什么来头——莫不是背后有人捉刀不成?
很快,王勃的所有资料都摆在了刘丞相的案头: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隋末大儒王通之孙,“斗酒学士”王绩是他的叔祖父,父亲王福畴,时任雍州司功参军。
刘祥道拍案惊奇:“此神童也!”遂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勃,第二年(665),王勃射策高第,开启了自己的官场之旅。
唐高宗麟德三年(666):
员半千:《陈情表》
王勃在给刘祥道递交《上刘右相书》后的第三年,又一个狂生横空出世。这个人就是员半千。这一年,二十余岁的员半千便上书朝廷直接索要官爵,那种温文尔雅或者半遮半羞的自荐他无法接受,他需要引吭一快,为天下书生请命。在他那份充满豪情和浪漫的《陈情表》中,员半千向朝廷发出战书:“於今立身,未蒙一任,臣恨不能益国,死将以选地,不赐臣一职,剖判疑滞,移风易俗,以报陛下深恩……”真可谓一介书生浑身胆,这种才情外溢的自信,与王勃批斗“上官体”的自在随性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员半千本名并不叫员半千,而是叫员余庆,“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之意,山东人,客居晋州。和现在的网红、明星一样,要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名字,才能出人头地,他的老师就对他说,“五百年一贤,子宜当之!”于是改名半千。特和王勃一样,有着同样的聪慧才情,有着同样的功名意识,又有着同样的壮志难酬境遇,因此,自然成了非常要好的知己和知音。王勃在《与员四等宴序》中写道:“林壑遂丧,烟霞少对,良会不恒,神交复几”“托同志于百龄,求知己于千载”,强调员半千在作者心中之重,感叹知音难觅。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
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薛曜书法
这一时期,王勃已经通过科举成为沛府修撰,给沛王李贤做伴读,还得到了一个朝散郎的名誉官职,成了当朝最年轻的朝廷命官,这是王勃一生最志得意满的高光时刻。王勃担任沛王府侍读后,深得沛王李贤厚爱,把他也拉进了皇族的朋友圈,每天和王子们斗鸡玩乐。这一天,沛王邀请英王等人过来斗鸡,王勃觉得有趣,为了给沛王壮壮声势,就特意写了一篇讨伐英王战斗鸡的檄文,发在群里。本来只是一场游戏,没想到这篇文章被沛王英王的老爸唐高宗看见了,马上火冒三丈。唐朝经历过玄武门之变,诸王子之间的争斗时很敏感的话题,非常避讳,缺乏心机的王勃就这样掉进了这个很深的坑里,直接被唐高宗扣了一顶“挑拨皇族兄弟感情”的帽子,命令所有人把王勃拉黑,王勃的仕途刚刚起步就这么断送了。
走上穷途的王勃心灰意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决心向西奔往西蜀,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来有故人卢照邻、邵大震、薛华、杜少府在四川为官,而来四川的美好风光也让他非常向往,正好借此机会散心游历。这些故人中,卢照邻、邵大震都曾经和自己同时期在长安候过官,时有往来;薛华也就是薛矅,字矅华,是和故里相邻的汾阴人,薛华和还是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薛稷是他的堂兄弟(宋徽宗跟随薛曜和薛稷练书法,所以认为他们俩是“宋体字的鼻祖”),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是他的亲舅舅,他父亲是宰相薛元超,祖父是秦王府记室薛收,这个薛收,不仅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学生,还整理了祖父的作品编成了《中说》,而且还和王家有姻亲关系;杜少府这个人在历史上记载不详,没有名字,但估计是王勃当年在长安朋友圈中的重要人物,不然也写不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的千古绝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名震九州,成了朋友圈的爆款。带着这样的情怀,王勃不惧蜀道难,一路向西。
接待自己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的亲戚薛华。薛华是王勃最亲密的知己好友。根据《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推断,王勃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首诗凄凉满纸,惶恐溢胸,说不尽的悲苦、孤寂。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与昔日送别杜少府之时的“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仿佛相似,却是大相径庭,此时悲观失望,彼时春风得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字里行间却可见与薛华之真情流露。应当说在绵州与薛华乡间时日不多,但就留下了《别薛华》《重别薛华》《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等诗文,足见两人之间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深情厚谊。
在四川,王勃更多的是和卢照邻、邵大震结伴而行,两年多的时间,他们一路同游,在朋友圈共同唱和,留下了诸多的诗篇。咸亨元年(670)九月九日, 王勃与卢照邻、邵大震同游梓州玄武山, 登高赋诗。王勃作的诗是: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直言不讳地表达出已深深厌倦了羁游生活。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望遥空, 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 游人几度菊花丛。”卢照邻和诗:“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同样表达出身处异地他乡时强烈的思乡之情。随后他们遍游玄武县的名山大川。第二年,王勃来到成都,卢照邻陪同前往,三月三日,两人同赴曲水宴集, 卢照邻作《三月曲水宴得樽字》, 王勃和诗《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可以算是在王勃落寞之时难得的逍遥时刻。
至于为何没有与杜少府的记载,王勃没有发朋友圈,大抵杜少府已经不在巴蜀之地的缘故罢。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
杨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这个朋友圈的话题得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说起。王勃担任沛王府侍读后,杨炯当时还在弘文馆读书,酝酿着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早已饱尝人间冷暖,喊出了“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愤懑;写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神童骆宾王已经40多岁,在四川忙着写平息叛乱的战书。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王勃真的是青春年少,志得意满。几年之后,有好事者就说了,这四个有才的人,正好一桌,就叫个“四杰”吧!
此话一出,“四杰”间一片哗然。王勃为首位,当然不吭气,卢照邻、骆宾王年岁已高,卢照邻比王勃和杨炯大18岁,骆宾王大31岁,根本就不屑于跟你们小屁孩一起玩,只有跟王勃同庚的杨炯看重这个:咱俩同岁,凭啥你排在众人前边?对王勃还不大服气,就果断发了一个朋友圈,找出各种理由和证据,结论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说什么王杨卢骆呀,把我排在卢照邻老人家前面我当不起,把我排在王勃后面,那不是羞辱我吗?
其实,这不过是文人相轻的一点细枝末节罢了,王勃和杨炯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杠杠的。王勃与杨炯两位少年才子,同处京师,大概在王勃入沛府之前,即他们十六、七岁时,已相处很熟了,此后交往颇多, 友情深厚,这在诸多的诗文中都有体现。王勃在《山亭兴序》中写道:“有弘农公者, 日下无双, 风流第一。仁崖智宇, 照临明日月之辉; 广度冲襟, 磊落压乾坤之气。”“弘农公”,即杨炯也。杨炯出身华阴,是望族弘农杨氏之后。这篇文章就是他们朋友圈内的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给王勃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分别后他常常思念友人:“惜乎! 此山有月, 此地无人。”(《山亭思友人序》)望月思人, 不能常相聚的遗憾溢于言表。在《秋日饯别序》中写道:“杨学士天璞自然, 地灵无对。二十八宿, 禀太微之一星, 六十四爻, 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 沧海添江汉之波; 序其文章, 玄圃积烟霞之气。几神之外, 犹是卿云;陶铸之馀, 尚同嵇阮。接光仪于促席, 直睹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 但觉清风满室。”这“杨学士”正是杨炯,从行文中可以看出,这应当是杨炯将归,王勃饯行之作,在困境之时,杨炯能够专程到遥远的巴蜀之地去看望王勃,至少来说,给了王勃很大程度的心灵慰藉。
上元二年( 675),王勃虢州参军任上因杀官奴事发, 遇赦除名后回到家乡。这一年,与宋之问齐名的诗人沈佺期登进士第后, 与杨炯一同前往龙门看望王勃。王勃专门写《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记述此事,文中有言:“席门蓬巷, 伫高士之来游。”“杨公沈公, 行之者仁义礼智, 用之者乾元亨利。”蓬门陋巷, 但有杨炯、沈佺期如此之名士造访, 可看出王勃欣喜万分的心情。
王勃生前, 杨炯曾给予他极大的精神安慰,同时,两人也密切地关注着对方的朋友圈,开展着明争暗赛,“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王勃集序》),王勃写了《九陇县孔子庙堂碑》,轰动一时,不久杨炯也写了力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展示着自己的实力;在他身后, 杨炯还饱蘸感情地写就《王勃集序》。上元三年(676)八月,杨炯新发朋友圈:“好兄弟来生再见!”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
王勃:“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三年旅寓巴蜀,王勃开拓了视界,充实了人生,可外在条件却一直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穷,经济压力一年大过一年,不得已到处向人借钱。用他的话说就是“殷忧明时,坎壈圣代”“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高谈了一番功名,泄了一回愤懑之后,他说:“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他还是没有放弃对未来、对功名的渴望。这年秋天,借到盘缠之后,他返回长安,参加官员选调考试。是年,公元671年,王勃22岁。次年放榜,王勃和卢照邻一样,难兄难弟,双双落榜。
这时候,王勃又一次发挥了朋友圈的优势,在朋友圈发出“渴望出仕”的“众筹”信息,被他的朋友、时任虢州(洛阳灵宝县)司法的凌季友看到,凌季友知道王勃小时候曾在长安随曹元学医,精通医理,辨识药材,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特意告诉王勃虢州盛产药材,希望他能过来。王勃心动了,第二年就去了虢州,凌季友推荐他任虢州参军一职。所谓参军,只是从八品以下的小角色,干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对当年入仕就由从七品干起来的王勃来说,这样的职位未免太小,但这个职位平时有空还可以诗酒自遣、以山水自娱,收集药草,研究医术,王勃也就勉强接受了。然而,很快这样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有一天,一个叫曹达的人找到王勃,犯了点事,被朝廷追逃,想在王勃这里避避风头。曹达是谁?曹元的亲戚。12岁开始,王勃在长安跟随曹元学医三年,王勃见是老师的亲戚,不好拒绝,便把他藏匿起来,但很快朝廷展开全城搜捕,王勃有点害怕,就把曹达杀了。结局可想而知,王勃以“私藏官奴并杀之”的罪名判处死刑,秋后问斩。幸运的是,一年后的公元674年中秋节,唐高宗上尊号天皇,武则天尊号天后,改年号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捡回了一条命,而他的父亲,却受了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到越南交趾鸟不拉屎的南荒之地任县令。这段在史书中被一带而过的记载,对于王勃而言无疑是一次生命的劫数,但对于以沉歌醉舞为标签的滕王阁而言,却即将迎来一次改头换面的机遇,因为,王勃就要来了!
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
王勃:“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
674年八月,王勃出狱后,收到父亲在赴交趾途中寄与他们兄弟的信,便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即《上百里昌言疏》,在这封信里,王勃非常鲜明地表露了他当时的整个思想情绪:“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在任何挫折、任何打击下,都不气馁、不消极,而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675年春,百无聊赖的王勃决定去父亲所在的交趾省亲。由龙门老家南下时,途经桑泉(今山西临晋),有《春夜桑泉别王少府序》:“下官以穷途万里,动脂辖以长驱。王公以倾饯百壶,别芳筵而促兴。”随后,由桑泉而洛阳至楚州(今淮安),八月十六日写了《过淮阴谒汉祖庙祭文》,同时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宴崔使君序》。接着经扬州入长江,于八月下旬到达江宁(今江苏南京),有《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九月间,来到了洪州(今南昌)。
当其时,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从山东滕州调任洪州,因思念滕州而专门修建了滕王阁,九九重阳节之际,洪州都督阎伯屿为了迎合李元婴,专此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设宴,大会宾客。王勃一路为各种庙宇写碑文度日,恰好路经此处,已是囊中羞涩,阎都督在朋友圈发出邀请,王勃求之不得,遂欣然前往。殊不知这是阎都督为了女婿出名设的局——他早早命女婿写好文章,好借大宴宾客之时一展雄才。席间众人自知其意,皆推辞不写,唯有王勃大笔一挥,当仁不让。惹得阎都督拂袖而去。王勃也不理会,一句一句地写来,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出来,阎都督一下子坐不住了,从后堂拔身而起,惊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至此,重建滕王阁的威名,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朋友力挺的情势下,传到了这个青年才俊王勃,这力透纸笔的文字和超拔旷世的才情,是王勃十年宦游不得志的释放,也是王勃名垂不朽的绝唱。
几个月后,王勃魂归南海,他的朋友圈的更新,定格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