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名师之课,感悟数学之美 ——“和美课堂”小学数学观摩心得体会

李灿
创建于2023-04-17
阅读 3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春意暖暖,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各位名师授课,收获满满,感悟颇深。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美启智,以和谐促生长。吕凤荣老师和李灿老师作为年轻教师,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及憧憬,在这两天既短暂又充实的学习中,深受各位专家前辈的感染。

     

      学习第一天,畅游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 上午首先是贲友林老师结合《比的认识》开展示范教学和讲座。这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生一直在思考,这种思考是主动的随着问题推进的,包括我自己连下课了也仍在将思考继续,这正是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即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思考还在继续的同学则会挖掘出更多的知识。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思考推进学生的思考。如果没有提出问题和带着问题思考的实践,就不可能诞生出新的观念。同时不仅要关注说话同学讲了什么,还要关注听的同学有没有听懂,有没有疑惑。不能机械、教条的关注学生,有时需要暂停一下,我们平时教学都在想本节课学生有没有听懂,知识有没有学会,真正的数学课是下课了,学生还在思考,思考不下课!课堂教学可以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思考的过程可能磕磕绊绊,但这样才能验证真正的思考。贲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是基于对“大单元教学”的思考,学生根据学习单研究学习,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记录各“比”。在板书过程中,相机认识“前项”“后项”“比号”。接着将比进行分类,相机揭示:相差关系,倍数关系,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吴正宪老师教学的《乘法分配律》。吴老师从三个问题出发,让学生任选一个解决,学生从一开始的列式,到整理这些算式,最后举出和这些算式相似的例子,学生的学习特别顺畅,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那像这些存在同样规律,结果一样的式子能不能写完呢?学生发现是永远写不完的,吴老师又提出要求:这个永远也写不完的式子,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式子一网打尽呢?数学建模就是数字化,在不一样中发现一样,还要把一样的东西抽取出来。学生在永远也写不完的式子中找到一样的东西,还能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出来,小脑筋就动起来了。

      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带来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是一个最新课例,在这里张老师强调了优质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优质学习共同体究竟长啥样。用张老师的话说就是这节课他老轻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张老师在出示学习任务和目标后,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让他们自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很大。接着就是组内共学,在学习共同体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展开有层次、有深度、有效率的交流和对话。然后是质疑深化,解读问题: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与用数对确定位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不能用东北、西南这样的方式确定方向?只用方向或距离能确定位置吗?最后是评价反思,当堂检测。我深刻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共同体从低年级就需要一点点、慢慢的去培养。

    15日最后一节课是周卫东老师教学的《加法数量关系》。 周老师结合对新课标的最新解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了这节课,先由三个现实问题,在学生一定的计算基础上抽象出文字表达,加法的类型主要覆盖四个类型:合并型、添加型、还原型、比多比少型。数量关系实际对应着模型意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不论有多少个分量,都只能分成两部分。

      16日是第二天的学习,泉州师范学院的苏明强老师和黄爱华老师让人印象深刻,不仅仅是他们专业的教育素养,更是他们对教材的深刻钻研以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大局的掌控,都是我作为教师要学习的地方。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罗鸣亮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以抛出问题的形式让孩子们讨论探究,“1➗4=?”从得出的结果中发现分数,讨论分数是如何得来的,通过分数与除法阐述分数意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表示什么含义,其中有两个孩子能够想到用画图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很让人惊喜,更有学生能够想到“商的变化规律”运用了知识的迁移,不仅自己学会了,还能跟同学们分享讲解自己的想法,这节课很成功,让我感受颇深,引导孩子们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和好分享的天性,给予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更多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给予每个孩子表达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们沉浸在合作交流中,用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放手让孩子们去想去做去说,或许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惊喜!

      强震球老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课中,以高铁列车与自行车举例,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探究如何用画图的方式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积极参与并分享想法,也体现强震球老师所说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体验、经历、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相互转化,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这也是一直提出的“模型如何建构”:经验性理解提炼、精细、升华到原理性理解认同、感悟、领会到文化性理解直至数学概念中建构模型。

      “保持善良,保持努力”俞正强老师的一节课不紧不慢,环环紧扣将《认识速度》非常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谁比较快”不同的条件,比较快慢,孩子们在材料信息中研究出“一个时间单位的距离就是速度”同样“一个距离单位的时间也是速度”,简单的两句话确将“速度”磨的透彻,学生也能读得明白,想明白到学明白。

      苏明强老师是一位大学教授,没想到却来到这里给小学生们上课,而且上得非常棒!六年级的《除法复习》,苏老师将除法分为三大类: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无论是乘法口诀、列竖式求除法算式,还是利用商不变(变化)的规律求除法,最后苏老师提出的最后都会归类到分数基本性质和倒数有关,因为最后甚至举出了根号,因式分解等,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对数学的兴趣被苏老师潜移默化影响着,培养学生“思维+乐趣”的发展是苏老师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最大的魅力所在,最后苏老师的一句话:“行走在路上,梦就在脚下”。

 最后一节课是黄爱华老师的《认识三角形》,先是大致捋了一遍三角形的定义、特性、分类、大小和性质,这节课从三角形的大小入手,找三角形的“高”,就是表达顶点到对边的距离,也是垂线段,而进一步探究顶点在平行线上对三角形大小的影响,运用了课件,非常生动形象(点在平行线上任一处,三角形面积不变)。黄老师也提出了“高度”是竖直线段的长度,与三角形的“高”完全区分开。

      数学的教育教学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教材全面的熟悉,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深刻反思到认识到要上好数学课,我们教师要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走上讲台后更是时刻如履薄冰不敢误人子弟,天长日久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烦恼时总是告诫自己不忘初心,要反省自己,不求名扬天下,但求桃李芬芳。


阅读 3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