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人本无完人,互学可创造辉煌。4月15日,“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长沙育英小学隆重举行。听完几位老师的课堂,让我们为之震撼,它打败了传统数学的无趣枯燥,乏味无味;它打败了传统数学的死记公式,硬背定义;它打败了传统数学老师的,威严威信,遥不可及。
第一节,由强震球老师带来的《体积单位》,整节课氛围轻松愉快,提出一个质疑,让学生猜测,找感觉,最后通过数据的验证和推理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有科学依据的。强老师的数学课充分的展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空间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提高学生分析数据能力的同时,把这种本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应用意识也得到完美提升。课后看似无意的踩橡皮泥小细节,渗透了形状改变,体积不变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愿,让整堂课意犹未尽。
第二节,由顾志能老师带来《容积练习》,这是一节让我为之赞叹的课堂,怎么能把生活,数学,应用,想象这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顾老师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题线索,由简单的剪正方形制作铁皮盒入手,逐渐建立模型,演变成数学中的几何图,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建模意识。让图形不再陌生,让数学融入生活。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生问课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呀,创造始于问题,发明千千万,起始于疑问。主动引导学生提问,真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那才是高质量,有内涵的数学教学。
第三节,由俞正强老师带来《认识速度》,俞老师由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课堂,让三年级的孩子们经历了一场由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的思维之旅,激发孩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中的育人,就是塑造孩子的思维框架。一次又一次“你心有何感”,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学明白是何等重要。
由苏明强,徐斌老师带来的《除法复习》,计算,占据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半壁江山,我们潜意识里都认为计算课枯燥,扎心,两位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开启学生练习,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在一瞬间被唤醒。课堂上在数字的分析和推理中,苏老师选出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以错例来纠错,这种以错治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考周全的能力。徐斌老师看似无痕的教学过程,却让我们学会,一个数学老师,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会有单元整体教学观,学会上四种课—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练习课。
黄爱华老师带来的《认识三角形》。先整理了三角形的研究范围,选择三角形的大小作为探究主题。好玩的几何画板,孩子们在玩着玩着的过程中就了解了三角形的大小变化过程,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名师专家团中唯一一位女教师吴正宪老师,她的课堂亲切感十足,互动现场笑声阵阵,小迷弟对吴老师分数解决问题中找单位一跟找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意思相同的反驳,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数学研究领域泰斗级专家的智慧,平和,谦虚。
时隔八年,再次观摩“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同一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同课异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也让我们明白,组建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被看见。和张老师“亦友亦敌”的贲友林老师,稳重的教学风格稳重,引导孩子在“比”的世界遨游,领略“比”世界的神奇。
“教”有所获,“研”有所得,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是一份丰硕的收获。原来,数学可以那么好玩,原来,数学也可以那么奇妙,那么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以学生会做题为目的,以学生会思考为目的,开拓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宽度。认真学习,打通大单元教学知识点,打通“承重墙”,打开“隔断墙”。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撰稿:易芳 朱启琼
供图: 刘韶云 杨思怡
审稿:朱启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