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

执子之手,与子烧烤
创建于2023-04-17
阅读 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偶然溜达到西二环边的天宁寺。天宁寺的介绍,目前看到的这版本比较全也好看

天宁寺塔:北京城中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 知乎。

天宁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的密檐式砖塔。我见过的密檐塔这是第三座。

塔的组成如图,这是网上的资料。整座砖塔通高 55.38 米,八角形平面直径 35.6 米。

来到塔下,视线最近的就是须弥座。虽然已经风化和损毁很多,但第一眼然后觉得繁杂美丽。据说辽代以前,塔的基座通常比较简单,大都不加雕饰。到了辽代,带有繁复雕饰的须弥座开始流行起来。天宁寺塔的须弥座共有三层,表面的砖雕密集多样,部分为明清时期修补而成。

第一层束腰,每面有六个壶门,以缠枝莲等浮雕图案相隔,壶门中雕有狮头,当时我还以为是狗头,八面中仅有一面保存较为完整,其它面,都有很多破碎。

第二层束腰每面有五个壶门,以金刚力士像相隔,壶门中雕坐佛,佛像与力士像的头皆被凿去。所以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这层。在这两层的转角处,雕有姿态各异的金刚力士,其中一些高举双手,托着上方的额枋。

平座之上则是三层仰莲瓣,塔就生长在这朵巨大的莲花之中。这些莲瓣很可能是清代所雕,在明代的记载中,勾栏之上是三层铁灯,一共三百六十盏。每月初八的晚上,寺僧会在铁灯内注油点燃。灯火将整个塔身照得通明,引得城内一众居民前来观灯,非常热闹。

塔身也就是十三层的第一层,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是整座塔的核心。塔身上的浮雕部分是木骨泥塑,部分是砖雕,风化严重,都能看到搭建时的一些龙骨架。据说这组浮雕以佛教中的《华严经》和《圆觉经》为主题。

八角中正向四面都是门,侧向均为窗。门是带拱券的双扇仿木式假门,窗是直棂窗。侧面是圆觉道场的图像,每面直棂窗两侧各塑有一尊菩萨,因为只剩西南面还有完整留存,我没有太多关注。

仅将网络资料抄入:

侧面站立的菩萨体态丰腴、面容圆润,作双手合十状,给人安详宁静的感觉。窗上方的塑像则各不相同。西南面是端坐在青狮上、正赶赴法会的文殊菩萨,前有善财童子,后有牵狮的侍从。身下的狮子回头望月,仿佛在张口吼叫,尾巴鬃毛直直翘起,牵狮人则弯腰侧身,营造出动态的画面。东南面构图类似,主体则是坐在白象上、赴法会的普贤菩萨。西北面和东北面则各有五尊脚踏祥云的菩萨立像,他们和文殊、普贤一起被称为「十二圆觉菩萨」。「圆觉」意为觉性圆满,在华严宗经典《圆觉经》中,这十二位菩萨轮流向佛陀请教大成圆觉清净境界修行的法门,佛陀依次做了解答。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佛法大乘道的十二种法门。其中东北面的五尊菩萨保存较为完好,他们都面向佛陀所在的南方施礼请教,雕刻者在这里还运用了近大远小的构图。

正南面雕饰最抢眼,中间假门上的拱券内,雕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拱券上雕二龙戏珠,门前有一小须弥座,放置一尊佛像,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佛像本是现代重塑的金色佛像,几年的风雨,看起来已经是铁锈般的颜色了。据说此处本应是十二圆觉菩萨轮流向佛祖跪拜问法的须弥座。

门两侧的金刚力士像身材魁梧、肌肉发达,部分露出的龙骨,展现着当时人对人体构造的了解程度,已经超过我的想象。

没有注意到这扇门上方的腾云飞天与宝盖,另外一扇门上的飞天,倒是引的我驻足很久。飘逸身姿,云朵流畅的线条,甚是美丽。

正西、正北、正东三面的构图也完全一样,只是拱券里的主尊各不相同。正西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正东是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正北是十八臂的准胝观音和两侧的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

塔身上方是十三层塔檐。塔檐为砖木混筑,本来我是看不清的,修图的时候,饱和度下提示,这个竟然是多彩的,结合资料,才知道瓦和脊兽、套兽则由黄色、绿色琉璃制成。檐下斗栱均为仿木的砖雕。这也闹了笑话,我和小诺的老师说,这是一座木塔,只因我看到的很有木制感。

资料上说的檐与檐之间我是看不到的,如果有无人机,可能能清晰的了解,每层每面各开三个佛龛,龛内有各种铜像:佛、菩萨、侍女,汉藏形制的都有,很可能是明代所铸。据明清时的记载,每层塔檐的每根椽头都曾挂有铜铃,一共将近 3000 枚,「风作时,铃齐鸣,若编钟编磬之相和焉」。可惜大多都已遗失,如今只剩下檐角的 104 枚大铜铃。

阅读 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