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杨亲子悦读书社·第一期:家长分享会--《幸福从接纳开始》

Jane Liao
创建于2023-04-16
阅读 5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年之计在于春,最美四月天,正是读书时,小白杨亲子悦读书社成立啦!

      秉承“悦读书,悦成长”的读书会理念, 家长树立带头读书的终身学习观,于书香中影响孩子热爱阅读,以书为媒,增知识、拓视野、促关系。小白杨亲子悦读书社在3月开始执行家长带头读书理念,全体成员共读《幸福从接纳开始》,并以此为主题,于4月7日(周五)晚上组织第一期线下家长分享会。

       分享会之前,大家就分享内容及书籍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主题分享内容如下:

       分享会中,家长们热烈讨论,积极思考,并就我们关心大的问题,探讨不同家庭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如何使用无条件地接纳来引导孩子,达成共识。

       通过学习,家长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是控制性的爱,所以孩子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真爱。

       最后,大家共同讨论了一个家庭案例,清晰地看到孩子哭闹、发脾气背后可能的想法,我们如何通过无条件地接纳,让孩子既认识到错误,也学会了正确的处理方式。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在家长们的带动下,“小书虫们”也忍不住一起参与阅读,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附:《幸福,从接纳开始》家长分享会观点总结

       这本书偏向心法,而心法也是方法,带着问题,带着感悟去读,针对于生活中不同的人事物每次都有新启发。本次的读后感结合提出来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为什么幸福从接纳开始?

       所谓接纳,就是接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认得清你原本的样子,能够分离与独立,更客观地看待对方和自己,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不控制他人,做好自己的事。

       而无条件的接纳并不是溺爱,是有原则的,曾经有家长有疑问说“当我的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是应该接纳吗?接纳了就不能惩罚”,如果孩子不知道错误行为的后果,一直延续着错误行为,终有一天会在社会中买单,所以这是没有原则的爱,并非真爱,也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接纳。

       那么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呢?其实无条件的接纳讲的是无条件的接纳这个人,即我们能把事情和人分开,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发脾气,他可能是遇到了困难,只是不知道如何管理情绪,他的表达方式错了,不代表他是个坏脾气的人;如果我们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总是需要催一催才会行动,可能是他不会做,或者是他的时间知觉还需要发展,不代表他就是个懒惰的人;如果我们的孩子成绩很差,上课不听讲,可能是他还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从小也没有被引导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代表他就是个不求上进的人......

       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抱有无条件的接纳心态,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很简单,不想着控制他人,看得到每个人原本的样子,看得到他们某些行为背后的需求,我们也就会变得更加平和。

二、如何看待教育?

Ø 关注事情是为了控制,关注心情是为了爱

      从心法上来看,控制是因为害怕失去,是不自信,是有条件的爱,关注心情是对自己有信心,是具备给予他人关心的高能量。在方法上来说,尤其是我们与孩子、先生、他人的沟通方式上,这才是有效的沟通。很多时候,我们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希望对方能够做到,可往往事与愿违,就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事情,而非关注心情感受,导致对方没有办法理解我们。例如孩子可能在学校打了小朋友,被批评了,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数落孩子,不关注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生气,为什么除了生气,居然还委屈,为什么又那么羞愧,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心情,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只揪着结果不放,我们的沟通就将没有任何效果。因为事情已经发生,过度关注已经发生的结果,于事情的解决没有半点帮助。我们的沟通反倒让孩子会认为我们不理解他,那更别要求他们还懂得共情理解我们,也就更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执行,更不能解决问题了。所以我们的沟通的伊始就是源自于关注心情,出发点是爱,终点也是爱。

Ø 注意力的方向产生成果,有焦点就有盲点

       诚如事情都有正反面,孩子的自我评价首先是源自于他人评价,如果我们过度关注某一方面,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身份,如果我们只聚焦孩子不好的行为,这个背后就是盲点,让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好,看不到他原本的样子,我们也只会收获到更多孩子不好的行为,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一个贴着负面标签,总被否定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拥有高价值,没有正确自我评价的孩子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要么看不到生活的光亮,要么想要用别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动态、辩整、全面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帮助他们建立更强大的自我。孩子可能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应该戴着放大镜去找他们的成长进步,关注他们的努力,慢慢地我们就会收获到一个卓越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懂得换位思考。

Ø 不要试图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

       如西藏朝圣的苦行僧可能一天吃一片馒头,常人看起来很苦,但他们却觉得很充实、很快乐一般,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人生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就是他的心相,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事事追求完美,那么他就很难获得拥有的快乐,因为他总是关注自己得不到的,得不到、害怕失去的背后就痛苦。

       如果一个妈妈总是想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那么这将是妈妈和孩子共同的灾难。因为孩子不管怎么努力,总会有达不到妈妈期望的时候,那么妈妈也会痛苦,如果妈妈用这种完美主义影响和控制孩子,只会培养孩子催毛求疵、待人待己都苛刻,本质上来说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接纳自己的人。

Ø 运用射箭原理来实现人生的任何目标

       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成功,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如果孩子从小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拥有什么,想要去哪儿,如何去哪儿,是不是就能更快走到目的地。所以,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学习是为了帮助孩子提升认知,提升逻辑,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分数。

       祖国的建设需要大家有着相同的使命感和具备基础的建设能力,所以学校教育是教授系统知识的地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予以补充非知识领域的板块。拿我自己为例,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的母亲没表明任何缘由,只特别推荐我学师范类的,我固执拒绝了。随着年龄增长,居然发现自己真的喜欢当老师,也适合当老师,于是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当时自己会拒绝母亲的提议呢?其实啊,就是因为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老师这个职业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母亲也没有说明白我合适的原因。回到书中的这个观点“运用射箭原理来实现人生的任何目标”,孩子念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最终的意义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进行生活,如果孩子能够在幼年时期就能接触体验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在他们年幼、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快速试错,是不是等到孩子成年以后就会更清晰自己是谁,将要去哪,是不是也就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Ø 过程无法超越,经历无法代替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别走自己曾经历过的弯路,可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候作为家长我们看到孩子因为某些决定做出来的后果,我们就特别着急,赶紧制止,孩子没有亲身经历,也就很难认识到过程对结果的影响。例如年幼的孩子总有很多为什么,我们却很不耐烦,因为结果显而易见,我们习惯性将答案告知,而非陪着孩子探索,于是孩子逐渐不再问为什么,他也就失去了创造力;例如我们来帮助孩子收拾上学的书包,每天告诉他要写的作业,催促着还在玩的孩子快写作业,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写作业就是家长的事情,不催就不动,再随着年龄增大,没有前期行为习惯的铺垫,我们一旦放手或者终究孩子不再受我们的“调摆”,为超越过程买单的后果就将更严重。

       所以,接纳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孩子科学的成长规律,陪着他一起经历该经历的事情,0-6岁手把手教,8-12岁手拉手学,12-18岁学会逐渐放开手,18岁以上挥挥手看他走。

Ø 养鱼就是要养水,养人就是要养空气

        这个主题强调的是家风建立的重要性,中国古话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当我们不断批评指责孩子错误行为,乃至否定孩子这个人的时候,我们需要觉知到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身上的问题一定是源自于我。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自律的、热爱学习的、脾气温和的、社交能力强的......孩子,那么我们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因为养人就是养空气,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Ø 说造就别人的话而不是爱别人的话

       我们经常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我们也渴望能够得到孩子同样的回应,但每一次的出发点是否是真爱,值得深思。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功,比起口头上的爱,不如口头上对孩子的肯定欣赏赞美,不如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智慧。例如孩子成绩退步特别多,我们和孩子说:“宝贝,没关系,妈妈爱你!”就不如“宝贝,这次考试相比之前退步很多,妈妈知道你一定也很难过,这种心情很正常,让我抱抱你!宝贝,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也很正常,分数只是检验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也正好可以看到我们出现了哪些问题,其实妈妈想要恭喜你,因为我们找到了更多进步的可能性!”,所以最好的爱,是带孩子看到生命的本质与真相,而这些其实都需要我们来提升自己的格局。

三、如何看待关系?

       其实万事万物之间都是关系,我们自己身心灵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食物与动物的关系、食物与宇宙的关系......所以存活于世间皆由关系构成。

       这个篇章里,谈到的很多关系是关于与另一半以及社交相关的,其实也在讲一个真正接纳自己的、自信的、包容的人的交友方式,例如鼓励我们敢于联结,因为所有朋友都是由陌生人变来的;也启发咱们敢于向上社交;也要敢于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因为人因差异而成长。

       对于我们的另一半,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要知道熟悉产生抗拒的背后原因是因为我们常年生活在一起,今天的他是昨天的我培养的,他也始终是他自己,不要妄图改变。同时,我们的另一半又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所以如果我们能和他们处理好关系,我们就能和世界都处理好关系。

     

四、如何看待伤害?

       伤害源自于期待,例如我们期待帮助了他人,他人要予以回报;期待周围的朋友都能真正了解我们;期待他人主动低头认错......所以伤害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如果我们内心足够强大、足够自信、足够真诚,同样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就能很快调整心态,转念,再积极行动。如可能我们一时间遭遇很多误解,我们感觉很受伤,其实我们更多应该问问自己真的如同他们误解所说吗?误解我的人是我在乎的人吗?如果不是,我又何必因为他们的误解而受伤?如果我是真的很在意,那么唯有沟通解释,再通过时间的检验,误解也就会消了,所以现在这么受伤,要死不活的是不是特别不值得?

五、为什么要提升爱的等级和为什么要提升自己的格局?

       从前有一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卖布,一个卖雨伞。雨天的时候她担心卖布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不好。于是她整天闷闷不乐的,有一天一个人对她说;雨天你就想卖伞的儿子生意好,晴天你就想卖布的儿子生意好,于是老太太就天天快乐了起来。

       事情依旧是那个事情,但是心情却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就是爱的等级、格局的不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升爱的等级,提升自己格局的原因。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的不如意,后悔、生气、烦恼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的没选择是假象,因为选择权一直都在我们的手里。例如全职妈妈说:“没有人帮我带小孩,所以我只能困在这里”,实际上是我们选择了陪伴孩子的成长,也终将参与和见证孩子成长这件伟大的事业;例如抱怨工作事多钱少,老板苛刻的人说:“没有办法,我要赚钱养家”,实际上是我们不愿意承担更多风险,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打工......

    所以,我们都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想要的玫瑰园,抱怨、不接纳没有任何作用,如果想要就去亲手栽种自己理想中的的玫瑰园!

阅读 5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