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迷路易十四:为艺术还是为政治?

艺术笔记
创建于2020-08-24
阅读 1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法王路易十四迷恋舞蹈,众所周知。他在1643年继承法国王位时,年纪尚不满五周岁,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标准的孤儿寡母,听起来处境险恶。在他继位的头几年,底下也确有豪强企图趁火打劫。投石党人试图趁机削弱王权,曾两次起事。年幼的国王甚至一度被迫离开巴黎。幸好他的宰相很不一般。他便是意大利出生的红衣主教马扎然(Cardinal Mazarin)。马扎然替小国王想了个柔弱克刚强的权宜之计,让小国王以精致脆弱的形象面世,试图以这种柔弱之美唤起臣民的爱护之心。塑造纯美形象的手段之一,便是舞蹈。
路易十四
舞蹈一直是欧洲贵族的必修课,以培养优雅的仪容和举止。一位舞蹈教师Pierre Rameau说,“世家子举止须从容怡人,唯有舞蹈可致之”。年幼的国王在宰相的鼓励下,勤学苦练,乐此不疲,坚持每天训练数小时,终于在15岁时一鸣惊人,搞出了他一生最有影响的作品,《夜芭蕾》(Le Ballet de la Niut)。这部演出共有43段舞蹈,持续12小时,从晚上一直演到第二天黎明,中心思想就一条:法国处于黑暗之中,直到黎明太阳升起,带来光明与和谐。舞台上布景繁复华丽,战车越过天穹,飞马在云端出没,鬼怪从海底冒起。剧末的太阳当然是路易十四本人,他浑身珠光宝气,头戴羽冠,金碧辉煌,驱走了黑暗。这一形象经当时炙手可热的肖像画画家Hyacinthe Rigaud的生花妙笔保留至今。
Hyathine Rigaud为路易十四所画肖像
舞蹈自此又多了一层政治含义。路易十四宣称自己如道成肉身一般代表着法兰西。他肌肉发达,身体匀称,完美无瑕,正说明他承受着神赋的最高权力。舞蹈恰好最便利地体现了这一切。演出时长达到12小时的《夜芭蕾》,据说成为路易十四宫廷的保留剧目,每个月至少演六场。想想那些大臣们,隔三岔五就要陪着国王熬通宵,大概也会感到苦不堪言吧。而国王,索性把整个凡尔赛宫的生活搞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严谨的舞蹈。他把贵族从各自的领地招来,把他们关进这座超豪华的监狱里,随时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以防他们再次犯上作乱。这是他幼年经历投下的心理阴影。对住在宫里的贵族和贵妇,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哪间房能进哪间房不能进,甚至什么人能坐什么样的椅子,都有严格的规定。

凡尔赛宫中的芭蕾表演
《夜芭蕾》可以算作路易十四的华丽转身。在政治上,从外地回到巴黎一年之后,十五岁的国王通过这部作品,抛弃了此前阴柔脆弱的形象,以光芒四射的太阳神形象宣示了他的绝对权力,以及对整个欧洲的野心。如果考虑到路易十四的身世,这种野心也算其来有自。他的祖上有不少大名鼎鼎的欧洲显贵, 其中包括最后一位独立的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有“il Magnifico”之称的洛伦佐•美第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最后这位是路易十四的曾祖父。血统如此的路易十四要把巴黎变成不仅是法国而且是整个欧洲的中心,也算顺理成章。
《夜芭蕾》
在艺术上,他对十六世纪末形成的贵族晚宴上的社交舞蹈——19世纪舞蹈家称之为宫廷芭蕾(ballet de cour)——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我们今天熟悉的古典芭蕾的方向发展。路易十四的宫廷芭蕾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舞蹈从此具有了寓意。耶稣会教士Claude-François Ménestrier把这种区别说得非常明确:简单的舞蹈仅仅是动作,什么意思也没有,不过随着音乐的节奏亦步亦趋,而新舞蹈则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原则,表达了人类的行为和情感。此外,他和他的舞蹈教师Pierre Beauchamps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演出中,逐渐将舞蹈的动作和姿势固定下来,形成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另外,路易十四打破了此前舞台上只有男演员的惯例。1650年代初期,虽然舞台上占统治地位的还是男演员,但宫廷里的贵妇已经开始偶然登台,甚至职业女演员也会偶然出现在宫廷舞台上。据史料记载,1654年《珀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Les Noces de Pélée et de Thétis),开头和结尾的群舞是贵妇们跳的;到了1656年《普赛克之舞》(Ballet de Psyché),就有更多的女性登台。而1658年,一位职业女演员,Verpré小姐,在《阿尔西蒂安娜之舞》(Ballet d’Alcidiane)的最后一段舞蹈中出现,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登台参与宫廷芭蕾演出的职业女演员。到1660年代,女演员在宫廷芭蕾的舞台上已经司空见惯了。再有,路易十四于1661年在巴黎开办了一所舞蹈学校,专教经他改进的这种舞蹈。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对芭蕾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这种含有寓意的舞蹈,其实没有能力直接明了地表达其寓意。尽管当时的宫廷芭蕾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不论古典还是当代,很不一样,并非只靠音乐和身体,而是有颇为庞杂的结构,除了音乐和身体的舞蹈之外,还有各种杂耍(主要用于底层角色),也有歌唱,甚至有台词。但是真正的寓意却是由剧中的高等角色,各位神祇或古希腊罗马的帝王、英雄,来表达。而这些角色在剧中要端着架子,他们采用的姿势都是教会为青年贵族办的仪态学堂里所教授的那一套。还有一种表达寓意的手段,是所谓“图案舞蹈”(figured dance)。舞者在台上摆出几何形状、字母或符号。但这些图案只有在高处且中间的位置才能看清。而剧场里这样的位置有限,只有地位最尊贵的少数人能坐在这种位置上,正确地解读舞台上的图案。对大部分人来说,要理解舞蹈的寓意,还需依靠演出前散发的台词小册子,或是演出后编写的讴歌性评论。除了当年留下的舞谱之外,这些文字资料也是今人了解数百年前宫廷舞蹈的重要依据。记号和文字之外的一切,就只有靠猜想了。

路易十四和他的舞蹈一直是欧洲研究者的兴趣所在。2015年,BBC拍了一部纪录片,《发明芭蕾的国王》(The King Who Invented Ballet),请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大卫•宾特利(David Bintley)走访法国和英国的艺术家和艺术史家,试图揭示芭蕾在17世纪的法国和欧洲所产生的影响。片尾是Bintley根据采访和研究所得创作的一部舞蹈作品,《国王起舞》(The King Dances)。和片中丰富的解说、材料相比,片尾的舞蹈实在有点令人意外。舞台上始终很暗,演员身着黑色的皮质上衣,还有很多牛头马面,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乱舞。那种颜色和质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哥萨克或者阿拉伯人什么的,而不是17世纪的法国宫廷。也许创作者只是在力图表现路易十六在《夜芭蕾》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法国处于一篇黑暗和混沌之中,直到太阳王降临,带来光明。

另一个可帮助我们轻松了解这段历史的影片,是法、德、比合拍的《国王起舞》(Le Rois Danse)。B站有完整资源。
阅读 1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