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无边 “研”途相伴———嘉祥实小嘉北科学老师参加济宁市小学科学“黄河文化”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活动

文君
创建于2023-04-15
阅读 3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根据省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推进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教育,赋能教育发展,开发出黄河文化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途径,4月15日上午开展了全市小学科学“黄河文化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研讨活动,嘉祥县实验小学嘉北校区的科学老师积极参加了本次线上研讨。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五部分:开幕式、观摩课《地表的变化》、研讨交流、经验交流、活动总结。

一、【开幕式】

开幕式上,徐素秋校长首先对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教育理念以及办学特色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活动致辞。尹主任对会议议程进行介绍。

    二、【课例观摩】

       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孙辰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地表的变化》一课。课的开始,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爱我中华知识竞答”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加了学生对祖国的了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模拟水流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探究发现了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然后通过演示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发现了风的力量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之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了板块运动对地表变化产生的影响。孙老师在本节课中巧妙融入《梦溪笔谈》中有关华北平原的历史变迁及重要作用和习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的重要讲话,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研讨交流】

     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李芳老师认为孙老师精心选择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黄河文化的融合点,恰当地安排课程知识的落脚点,围绕核心概念,精心组织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进阶有序的教学活动,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的周伟老师认为孙老师整节课循序善诱,启发学生思维,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认为孙老师课堂把握组织能力非常强,形成了生动真实的课堂。巧妙的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合作探究,使长期复杂的地表变化现象变得集中、具体、形象。 

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心小学的郝真真老师认为孙老师的课教学容量大,方法灵活。孙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这是一节重过程、重主体、重生活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课。这节课内容选择上非常的新颖,组织严密,让人耳目一新,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四、【经验交流】

     

      

     梁山县寿张集镇育英小学王雅敏老师针对《上好黄河色彩的科学课》做了专题报告。将科学课和黄河文化有机融合、提炼,运用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科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学习体验和科学实践能力。

     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的陈亚星老师带来的经验交流主题是《浅议黄河文化融入小学科学课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学科深度融入的宝贵教育资源。提到了黄河文化的应用价值可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并以《土壤的种类》一课为例进行分享。

      汶上县第四实验小学冯西亚老师带来的经验交流主题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融入科学课程教学》。冯老师提到黄河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宝库,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塑造中华民族品格具有重要时代价值。黄河文化融入科学教学包含四个方面:融合传统文化,提供精神滋养。融入水利知识,传承运河文化。渗透科技成就,继承先进文化。讲解历史故事,发展红色文化。

五、【活动总结】

      活动最后,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许凤英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许主任提出,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推进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的教育,要将一些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挖掘科学教学内容中和黄河文化的融合点,提前要设计好教学目标。

阅读 3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