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减负提质”与“双减”政策,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建国镇中心校郭庆国校长在工作安排会议上指出:“各个学校结合实际,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商庄完小于2023年4月13日下午,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郭庄煊饼的制作过程”实践活动。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制作煊饼,让孩子们体验动手乐趣,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焕发活力。
马艳红老师介绍煊饼的由来。煊饼的起源地是郭庄,过去属于武城县,于1964年划于河北省。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路过郭庄,发现路边席棚内烙制馅饼,在铛子上放了些小石头、老瓦块,把饼悬空在上面烙,下马品尝后连连称赞。因烙饼是在手中、鳌子上不停旋转烙制,遂依其特点取名“旋饼”,今演变为“煊饼”。郭庄煊饼的制作工艺经过世代传授,风味独特。起始无考,有数百年历史。
煊饼的“煊”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有的为“悬”,有的是“旋”,还有的则在“宣”旁加一个“火”字,这几种写法都各有依据。“悬”字指煊饼在烤制当中以瓦砾支架,悬空炽烤得名。“煊”用在食品上则是在郭庄所独有。其实,煊饼如何起源和命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郭庄煊饼经过代代相传,制作工艺日臻完善,逐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06年,武城煊饼被山东省名吃认定委员会认定为“山东名小吃”,2007年被德州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郭庄煊饼入选第四批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堂上,刘国俊老师图文并茂的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煊饼的制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煊饼的制作十分讲究,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精肉,和面要根据四季温度的不同掌握软硬,依气候定水温,这个季节的水温要40度,冬天要60度。面要反复揉揣,要求面软而有劲,这样饼面才会上花、色艳。馅有猪肉的、羊肉的,也有鸡蛋的,肉要切成玉米粒大小的细块,并配以蔬菜,一般牛肉配大葱,猪肉配韭菜,羊肉配香菜,再加花椒面、味精、精盐、生姜、香油等作料调和。
1.认识煊饼的制作方法,练习揉面的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美食制作的兴趣,增加学生生活的热情!
3.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制作煊饼的技巧,感知面、肉制成美食的变化过程。
4.增强非遗保护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体验劳动的价值。
1、 普通面粉温水和面,面团软一些,饧一个小时以上。
2、葱切末,与肉馅剁在一起。
3、香菜洗净、控水、晾干。
4、香菜切末或者小段,与猪肉馅混和,加盐,十三香、姜等搅拌均匀。切记不放油!
为了让孩子们亲自体会、目睹煊饼制作流程,我校特意请来煊饼师傅演示,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制作煊饼,让孩子们体验动手乐趣。
食材已备好,静等煊饼老师上场
煊饼老师王金合解释,做饼时,揪拳头大小面团,擀成长条,把调好的肉馅平铺在面皮上,用双手卷起,并将两头向内按压,使馅不易外露,将面皮包肉香菜馅上抻卷起、压擀成饼状,放前锅烙,再移后锅内石子上烘烤。这样烤制而出的煊饼油脂浓厚,香气扑鼻,但是由于饼内有面皮的加入,让人吃不到一点腻的滋味。
“大如盘、厚如指、色泽鲜亮、皮酥馅嫩,烙制煊饼要不停地翻转,让饼在锅里‘旋’起来。”今年50岁的王金合,制作煊饼已经20多年了,他手里一边忙活着,一边讲述着煊饼的历史。相传,李自成进北京之时,途经武城,闻香下马,见制饼的师傅将饼在鏊子上不停地旋转,因此赐名“旋饼”。旋饼又名煊饼、悬饼。
王金合旁边的灶台是“一洞两灶”。“前有平锅不带盖,后锅有盖装瓦块。”他告诉同学们“一洞两灶”指的是烤制煊饼的锅灶,前灶锅灶是烙制生饼的鏊子,为煊饼定型。后灶则为一个铛子,铛子上铺一层瓦砾作支架。王金合说。烤制时,在“一洞”中填塞木柴作燃料,火要不弱、不爆、不间断。后灶的瓦砾是煊饼特殊香气的来源,是从老房顶上取下来的瓦片敲碎成山楂大小,消毒后平铺在铛子里。在有大量缝隙的瓦砾上烤制而成的煊饼相当于悬在空中烤制,所以又称“悬饼”。
烙制煊饼时,散发出阵阵香味。王金合不停地在煊饼上刷油,让煊饼达到最佳的口感。煊饼酥皮的烤制则来自“三光”和“三翻六刷”的说法。王金合表示,“煊饼的制作 ‘一洞两灶’‘三光’‘三翻六刷’等说法,缺了每一步做出的煊饼都无法达到最佳的口感。”
为使面饼更有嚼劲儿,面要上等,王金合说在和面时往里面加了两个鸡蛋,面团需要不断揉揣,直至“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这样才能烤制出煊饼的酥皮。在烤制时,需要翻三次面,刷六遍油,这样烤制出的煊饼表皮才最为香脆。
同学们都竖起了耳朵认真听老师讲解,大家都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都想要动手进行尝试。
“郭庄煊饼制作工艺独特,师傅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出了三个著名的煊饼特色品种,即牛肉馅的‘雪里红’,猪肉韭菜加鸡蛋的‘风加雪’,猪腔油加冰糖制成的‘水晶参’。这些好听的名字和煊饼一道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烤制煊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闲着,得让饼在锅里‘旋’起来。”谈话间,王金合的手不停拨动着鏊子中的生饼,使其在旋转中均匀受热定型。“这就是传说中李自成看到的场景,也就是煊饼名字的由来。”
饼面呈黄褐色的时候,煊饼便出锅了,泛着油光、面皮酥脆、香气扑鼻,饼大20厘米左右,厚2厘米左右,皮薄肉嫩,风味独特,使人回味无穷。
同学们通过咨询不解的疑惑,观看制作的过程,感悟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生活即教育。”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我们从同学们的生活和兴趣出发,带领孩子们感受煊饼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并尝试用劳动收获成功的喜悦。
煊饼制作时一直沿用传统的工具和锅灶,集老一辈煊饼师傅们的多年智慧和实践经验,越做越考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工艺。
炉灶里的柴火越烧越旺,就如同他的心愿,让这门凝结了煊饼师傅们心血的手艺传承下去,不会湮没于时间长河中。
同学们表示;用一双巧手,赋予美食的内涵;用一颗暖心,释放对生活的热爱;用一份真诚,感悟生命的美好。劳动实践如春风化雨,生活教育能润物无声。
一份难忘的记忆永远铭记在心,孩子们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和分享的快乐。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创作的乐趣、体验的乐趣、分享的乐趣。
让饮食文化植根于孩子们心中,以食为媒,培养孩子们健康、快乐的人格品质。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深层次了解中读懂非遗,让非遗在校园开枝散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煊饼的制作过程让同学们与食物紧密连接,增进了同学们对烹饪的兴趣和喜爱。通过亲自动手做一做,尝一尝,丰富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实践锻炼,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更能增强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促进了家校更好的合作和交流。
编辑:张美娜
审核:徐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