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实验现象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常常会运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的实验。如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及“单子叶植物玉米的种子结构中,胚乳含非常丰富的淀粉”等实验。在本次卢菊花名师工作室的日常活动中就把生活中常见的含淀粉丰富的食材,如“大米、馒头、红薯粉”带入了生物实验室!
实验将食材分成四组:干燥大米粒,干燥大米粉;碎馒头块,馒头碎;红薯粉块、红薯粉;干燥大米粒,泡发大米粒。称取相同质量食材,分别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计时!实验发现所有食材都变蓝,证明这些食材中均含有丰富的淀粉。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食材体积越小滴加碘液变蓝的实验现象出现时间越短。说明食物中淀粉与碘液的接触面积越大,遇碘变蓝的实验现象出现的越迅速!
接下来工作室老师进行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探究。以生活中常见的金鱼为实验对象!把相同品种,个体大小一样的金鱼分别放入(自然状态)19摄氏度、22摄氏度、27摄氏度水中,并在十分钟后分别监测金鱼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取平均值,得出:在(自然状态下)19摄氏度水温中金鱼的呼吸频率为:122次/分;水温为22摄氏度时呼吸频率为:100次/分;水温27度时呼吸频率为:40次/分。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随着水温的升高,金鱼呼吸频率变慢,且失去规律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发现,自然状态下金鱼的呼吸频率偏快,且金鱼个体小,用肉眼观察金鱼口的开合来计数金鱼呼吸,容易出现误差。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工作室成员仍将继续探究。
名师工作室成员:申珞 黎芳 张素芳
图片:刘春雨 黎芳 张素芳
审核:卢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