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经典的话,叫“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寻常至极的乌拉草,过去曾是东北人过冬的必备之物,许多人穿的都是草靰鞡,也就是用玉米苞叶编织缝制的鞋。4月14日二道江区中心幼儿园在园长的带领下,5人一同来到集安市花甸镇土城子村,寻找乌拉草编技艺传承人殷桂荣,感受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
殷桂荣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她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草编之路。她注册成立了民族风情草编工艺品协会,还被聘为草编讲师团专家,经常受邀到各地开展草编技艺培训。
这些年,殷桂荣老师把草编当成一件事搁在心里。她用乌拉草、蒲草、稻草等材料编织虎头靰鞡、蓑衣、笸箩、鞋垫、枕头等物件。她觉得这些草编制品既有古朴的味道,又符合人们追求环保产品的愿望。
殷老师亲手教我们编织,现场看到的玉米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她说,靠近玉米的皮太软,最外层的玉米皮又太硬,因此,每个玉米只能选出3到5张符合要求的玉米皮。
玉米皮在殷老师手中显得非常乖巧,相互叠压、绞、扭、缠绕,很快,一只小鸟就呈现出来了。本以为编织很简单,但是没想很复杂,殷老师在我们做错的时候,耐心指导,最后教我们如何点缀小鸟的眼睛和翅膀。
00:26
一个个草编小鸟完工了,虽然说它的分量很轻,但是它承载的是沉甸甸的非遗技艺的传承。
作为乌拉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殷桂荣老师希望她的草编工艺品能够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草编虽不时尚,但是温暖、踏实、亲切,能够勾起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在随心所欲的编织劳动中,获得的是幸福的向往。“点”皮成金,变废为宝,编织的是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