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伟大的红旗渠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参观红旗渠后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来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州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总要求,引导青少年学生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4月13日,林州市合涧镇一中组织开展了“红旗渠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
迈着整齐的步伐,学生们出发了~一路上他们步伐有力,热情洋溢。在波涛滚滚的红英汇渠岸前,王娟老师带领他们高唱《定叫山河换新装》,唱出了林县人民不怕苦、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在红英汇流纪念碑前,秦校长向同学们讲述了红旗渠的修建背景、过程和此次活动的意义。学生深入了解到了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10年的艰苦奋斗,造就了今天风景秀丽的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如今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城市的跨越。今天的红旗渠,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它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我们作为红旗渠的故乡人,在为生活在新时代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要将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
跟随我校青年教师、红旗渠精神优秀宣讲员宋庆美老师的讲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发扬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在悬崖峭壁之间缝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修渠景象浮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因缺水引发旱灾而不畏艰难凿山挖渠的奋斗史,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涵。
在活动中,偶然遇到了林州市公安局退休干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市五老宣讲团成员赵长生同志,他用林州方言快板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的情景和红旗渠的故事,学生们受益匪浅,纷纷拍手称赞。
最后学生们在碑文前大声诵出了红旗渠精神并自由活动参观红英汇流。渠水奔流,精神永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定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