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姚平十周年第四辑

思丞
创建于2023-04-13
阅读 10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姚平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仪式主持词

——姚小清

      我的父亲姚平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整理墓碑,敬献鲜花和好友纪念书籍

      请诸位向先父姚平先生三鞠躬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转眼您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您的音容笑貌和一些鲜活片段还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和不经意的谈论中,我想这就是您还活在我们心中的充分体现。

      今天,清明时节,在追思堂,我们的老母亲、家人、亲密好友自发聚集在您身边,追念缅怀。除了思念,更多的是我们觉得应当有个仪式感,在这个时间节点来一起与您说说话,追忆往事、抚慰心灵、遥寄思念。希望您这个北斗四星(文曲)在天堂一切安好,吟诗作赋,骑鹤仙游,逍遥自在到永远。

      接下来请诸位表达纪念和哀思:

      首先我代表还在美国的姚平先生长子姚进朗读他的纪念文章

      请女儿姚思丞发言

      请女婿雷德义发言

      请好友代表发言

      请学生代表发言

      最后我代表老母亲和家人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万分感谢!


      最后请大家三鞠躬

      礼毕!!!

      请大家移步到隔壁追思纪念

十  年  祭

——姚进


      十年前、一位名叫姚平的诗人去世了。他是我的父亲。我知道沒有他,就沒有我。他若是活到今天,应是九十三岁。

      得知先父去世的当日,我并沒有特別悲伤。前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路都快走不动了,需要人搀扶,所以并不出意料。只是想到我突然沒有父亲了,有些惶恐不安,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当时并不明白。

      回想起来,我十五岁离家赴学,之后除了假期,是见不到他的。之前因为公务,他每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家。只有几年的时间,家人可以经常在一起。我们那时住在大雁塔走路很近的地方,一角钱可以入园登塔。今天是旅遊胜地,要一百块钱。

      现在想来,我虽然不能常见父亲,他应该对我是有期望的。记得四岁的时候,我就能背诵伟人的发表的所有诗词,他经常抱着我向同事炫耀,那自然是他教我的。那些詩词,现在还出口成诵,他怎么教的,我却忘了。

      他一定是想做文学家的,也想要我做。经常给我讲文学家的故事,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苏陆游辛弃疾,就是这样知道的,稍大一些,就让我读他收藏的诗经,可惜我看不慬,让我背诵,我也抗拒,只喜欢读故事书。他把所有的旧小说都锁起來,我会趁他不在,把钉子起下来偷看,可惜也大都看不进去。多年后才意识到,那些书是世界名著,是他在浩劫年代,冒险藏起來的,如果被举报,面临的罪名,我现在也不敢想。他后来屡屡提起那时烧掉过一千多本书。那我看到的那些大毒草,该是他实在舍不得化灰,不忍心留下的,被焚书坑儒,也在所不辞。

      是的,父亲爱书。读书手不释卷,藏书不计利害。在极度贫寒的条件下,节衣缩食勉強度日的年代,他也不停地买书。有一次花掉半年的工资,买了全套的二十四史。我看过的革命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连心锁」,「虹南作战史」,「三探红鱼洞」等等、都是他带回家來的。每到周未他回家的日子,我都盼望他的包里有新书。读书也许是我那时惟一在意的快乐时光。

      但是他不许我看所谓坏书,曾经说过到我三十岁才合适看「西遊记」, 卻不知我八岁就读了竖版繁体的「水滸传」、九岁读了「紅楼梦」。

      顾城说过他小时在地上看到有字的纸,都会要蹲下读半天,那也是我。在被禁锢的年代,书籍是我灵魂唯一的窗口,这扇窗,是父亲为我打开的,他已经合不上了。

      父亲的藏书,到后來应该有几万册,极多精品佳品。以他不停阅读的习惯,我相信他全部读过。里面的知识,已被他融会贯通,化为智慧的锋芒。这些藏书,现在靜靜地排列在书柜中,等待下一个读者,也许等到的是我,也许等待不到。它们的价值,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么? 我希望不会。

      父亲是旧体诗人,他的诗词数量,可以和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相比。他能自如的创作骈赋,功力之深,说海內外屈指可数也不为过。他想成为李白,陆游那样的人物。即使生活从来未能给予鼓励,他也不改初衷。在以文章论高低的旧时代,他的才能应该有不凡的地位相配。可惜他生不逢时。

     父亲一向爱旅行,读万巻书,行万里路,是他一生的信念。中国的名山大川,除了台湾,西藏,都有他的足跡。而且每到一地,必定作诗,风流不減旧时名士。我以前却一直不能领略旅遊的乐趣,在他来美国看我的时候,我竟然沒有带他周遊各地。他后来想去欧洲遊历,心愿也沒能实现。现在想到我本可以帮到他的,有些失魂落魄的感觉。当我终于能够欣赏旅遊的时候,却遗憾已经沒有机会和他同遊了。

      父亲自小聪慧,十三四岁的诗文便已不凡,满卷留香。可是在不允许个人建树的年代,他和同辈一样,历尽坎坷。而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的个性,不断妨碍着他的仕途。他的理想主义,不适于处理人际关系。他的专著「人际关系学概论」获得「金钥匙」奖。表明他对理想的人际关系,有过深入的思考。但是如何达到理想状态,却未能指明途径,这非人力所能。但我相信在晚年,他达到了彻悟。他的朋友四海遍布,包括在场各位。「莫道前路无知已,世上谁人不识君」,也许可以名狀。

      父亲一向爱梅花,取其独自芬芳、不向酷境折腰,不与百花爭艳之意。他精心撰做的「梅花赋」,接近千言。意境高远,对仗精工。殊为难得的是句句押韵,毫无滞碍,足现他炉火纯青的驾驭文字能力。他自号「寒梅阁主」,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专发的诗集,冠名「梅苑风华」。「不与凡花爭日色」是他的诗句,也是自況。梅拟人,人如梅,恰如其分。 

      他是无神论者。我曾经问过他对精神是否永存的看法。他的回答是身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消散不存了。他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的第一性。他也许始终不曾关注不确定原理,不知道精神決定物质状态的量子物理证据。但是他晚年又说过:世界的本原,除了精神,物质,还有信息,这又超出了马哲的范畴。他在最后时刻,也许窥见了真理门径。

      我倾向于相信存在全息宇宙,物质不灭,信息不灭,精神不灭,三者互相依存変化。与组成身体的物质相比,统御身体的灵心才是价值。身体不存在了,只是在这个世界失去了观察者的身分。我想父亲在天之灵,得知我们在这里怀念他,是会欣慰的。

祭奠仪式发言

——姚思丞     

      大家好,我是姚平先生的二女儿思丞。今天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拨冗莅临,心中十分感念。

      时光如梭,我父亲已经去世十年。大家因为怀念聚集在此,深切地怀念我父亲的音容笑貌、人格品行、以及文学上的造诣与贡献。父亲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自己热爱的一生。父亲一生,没有荒废自己的时间,永远在学习、思考和创作。对我来说可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永远值得我敬仰和学习。

      通过对父亲深深的缅怀,提醒自己不留余地的追寻人生的意义,不留遗憾地渡过分分秒秒,过好每一个当下。相信也是我们大家聚集在此的意义之一。再次非常感谢各位来宾老师的光临。谢谢!    

最后一面

——姚玲

      2013年6月22号早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在收拾屋子,但心中一直想着姚平老师,想去见他,这种想法充满脑子,无心干任何事情。于是拿了一包我女儿去北京出差带回的特产北京果脯起身乘800路公交车来到了姚老师家,姚老师正坐在书房的电脑前,见我来很高兴,一边关电脑,一边让保姆老梁给我倒水。我坐在他书房电脑桌旁的沙发上,和姚老师亲切自然的交谈起来。(生人一般是在客厅招待,因我和姚老师有5~6年的交往,经常去他家都成自己人了,所以在他家很随便)他脸上的气色、精神状态都很好,说话也很有底气,他说自己最近也感觉身体各方面都很好。他让我把世界汉诗协会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开会的通知复印一些,以便在雍辞赋沙龙开会时通知大家,以及开会的内容等。(因我担任世界汉诗协会陕西联合会副秘书长)另外还送给我两本书和世界汉诗协会陕西联合会全员名单。我俩交谈了近两个小时,十一点半我要回家,他再三留我吃饭,我婉言谢绝。

     做梦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和他交谈,第二天下午,他的夫人雷珊阿姨在给他的亲属打完电话,作为朋友第一个给我通知,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昨天还是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我的心情是万分悲痛的,但也是庆幸的。因我是最后一个和他交谈的诗友,祝姚老师一路走好!

姚玲

2013年11月29号晚

回忆与姚平教授交往二三事

——荣西安

      记得1999年农历的8月15中秋节那天,秋高气爽。东郊的兴工路离西郊的昆明路,相距十五公里左右,当时没有地铁,公交车也没有直达的班次。那天下午,我就是这么怀揣着小兔跟随西安诗词名家、我的启蒙老师张怀民先生,一起去拜访陕西著名诗人、辞赋家、军事高等院校教授姚平先生的。

      当时,我仅仅是一个普工工厂里的普通工人,文学爱好者,诗词爱好者,即便是偶然在纸上涂鸦几首押韵的心得,也是粗制滥造、难登大雅之堂的初学者的不成熟作品,每每向诗刊投稿,不是泥牛入海,就是石沉大海。张怀民老师告诉我,你要想拜访姚平老师,我可以带你去,但你不能空着手去。我问那我带什么合适?张怀民老师说,你就拿你最近写的几首诗词,重新整理一下带去吧。姚老师,是从不关心拜访者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等阶文凭的,他重视的,唯一选项就是你的作品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创作(强调一下,不是写作,这里说的是创作,即需要有个人的主观风格、主动性理念的写作)水准,有没有上升空间。我想,就是姚平老师因为有这方面的要求,我更加不敢自信,我的文字能否进入姚老师的法眼,的确不敢妄加推断。倘若得不到名家的指点与鞭策,那我从此后就该干嘛干嘛,再也不做诗人梦了。

      走在路上,我就在猜测,姚平老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既然是著名诗人,那他老人家的形象,一定是十分高大上的吧?就冲着他身上的光环,估计也不会把我这个青涩的未成熟就被风吹落地的苹果咬上一口吧?

      终于敲响了姚平老师的家门,待进得姚老师书房的时候,令我望尘莫及的是,他老人家的独立空间里,除了书桌,就是满墙壁一脚到顶的书架,书架里,没留一丝空隙,满满堂堂全是书,一排排紧挨着的书籍上,横躺着的,还是书。

     就这样,我终于见到了原本心目中很高、很大、也很上的诗词大家,但真的见到了本人,他老人家却是和蔼可亲的,儒雅随和的一位长者。

      张怀民老师向姚老师介绍了我,也向我介绍了姚平老师以后,我们落座,上茶,寒暄几句,姚老师开口进入正题。“带作品了吗?”其它的,一概不问。

      就这样,我把拙作拿了出来,郑重地递交到姚老师的手里,姚老师一坐下,就什么话也不说,就翻动起我的手稿,一页页看下去。

      就在这个档口,时间似乎凝固,方向,也暂时消失,我的心只有心脏跳动的声音,震颤着我的耳鼓,咚咚的响。我知道,马上,就是马上,大概我的作品就要被无情地宣判死刑了……

      我看了看手表。

      我又看了看手表。

      戴手表的手,有些颤抖,就像我的嘴唇一样,颤抖的不知道要说什么。

      我想抽支烟稳稳神,可张怀民老师却压住了我伸向口袋的手,示意我不要这样,因此,我只好作罢。

      终于审阅完了,姚老师合上了我的几页稿纸,抬起了头,他老人家的第一句话,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小子可造啊。”

      那年,我只有三十九岁。哦,我已经虚度了三十九个年华。

     后来,我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了些许的进步和长足的进步后,就有了这样的感触,如果说,张怀民老师是扶我上战马的人,姚平老师,就是在我的马背上狠狠地抽了一鞭子的那个人。

       

      临出门的时候,姚老师送我了由他老人家主编的《陕西耆老诗词选》上、下卷,里面收藏了当时六十岁以上陕西诗词名家的经典诗词,这还倒在其次,而《陕西中青年诗词选》上、下卷里面,收藏的则是五十九岁以下陕西诗词青年才俊的经典诗词,其中,不乏不足二十岁的在校学生。这其中就有后来在陕西乃至全国有着一定影响的诗词名家金中、钟锦、牛国良、贺娟芳等等后起之秀。从这四本书中,我才开始深入、全面的了解了陕西诗词创作队伍,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尤其是对于年龄虽小而有实力的青年人的博学多才、运笔娴熟十分佩服,我从书中明白了我的差距,同时也摸清了我的前进方向。

      1999年冬至,西安城东南角龙园大酒店四楼大宴会厅,群贤毕至,老少咸集。这是原西安雁塔诗词学会(与今日重新登记注册的雁塔诗词学会有传承关系,但不是一个概念),召集的大型纪念澳门回归诗词朗诵活动。前来参加的,都是陕西关中地区诗词名家与学会会员。而我,大概是唯一一个被姚平老师打电话特邀的诗词菜鸟和非会员。能有这样的待遇,我是非常感激姚老师的。后来我在会上提交的拙作能够被《陕西广播电视报》纪念专栏刊登,也是与姚平老师的极力推荐分不开的。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姚平老师,然而在这样的场合,由于姚老师很忙,我没敢打扰姚老师,仅仅是在午餐的时候,敬了姚老师一杯酒而已。

      后来,我就守到家里,除了安心工作,侍奉父母,教育女儿,剩下的时间,就是集中阅读、赏析姚老师送给我的四本书,从中汲取营养,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争取早日成为诗词学会一份子。

      直到2000年夏季,我终于加入了雁塔诗词学会,从此,每月都可以以会员的身份参加学会讲座、研讨活动了。这样,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聆听姚平老师的教诲与鞭策。

      2001年,学会成立办公会议(学会理事会前身),又是姚平老师推荐我成为办公会议成员,从此得以更进一步接触并接受姚平老师的亲自指导,那一年,我的诗词创作水平有了很快的进步,并写出了长篇科幻小说体古风诗词《宇宙开挖行并序》,被姚老师亲自点评,并认可为经典作品。

      再后来,在姚平老师、吴尊文老师、高兆鸿老师、徐志诚老师、张怀民老师等几位学会领导的共同推荐下,我又荣幸的成为学会常务理事与会刊编委。

      这一切成绩,是与姚平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2012年。

      这一年,因为一某势力作乱,原雁塔诗词学会很可惜地被注销了法人资格,勒令整改,但整改时限,却没有具体时间,无奈,学会不得不暂时停办,学会会刊也从此划上了终止符。这一年,姚平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而我也于所在的企业下岗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灵活就业者,打工赚钱成了我赖以生存的唯一必备条件。

      姚平老师虽然不得不从《雁塔诗词》主编、雁塔诗词学会副会长的位置上下野,但他老人家活到老学到老,经过多年不停的努力、笔耕,也就是这一年,他成为当代十大辞赋家之一。

      除了诗词之外,姚平老师也一直鼓励我在写作辞赋上有所进步,而我的生活现状已不足以支撑我再躲进小楼成一统地研习辞赋的写作技能了。因此,我完全辜负了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

      也就是那一年夏天的某一日,记得我在到东北打工之前,姚平老师给我打电话,问我明天有时间没?我说我目前暂时在家闲着,有时间。姚平老师立即嘱咐我,说我们老年大学辞赋学员班在我家院子的大活动室开设讲座,你和xxx(另外一位诗词爱好者)你们两位,无论如何要赶来参加,不要迟到了。没有说去干什么,就把电话挂了。

      于是,第二天我怀揣着不平静的心情,前往姚老师所在昆明路军干所大院参加了这次听讲。心里想,是不是姚老师在讲座完以后,另外找我有什么事?于是,我边和另一位诗友坐在大活动室的后排,安静地听姚老师讲解辞赋与诗词的传承关系与异同所在,辞赋写作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姚平老师在讲座完以后,要求在座的学员先不要离开,他要介绍两位诗词后起之秀给大家,希望大家记住这两位的姓名和面貌。于是,姚老师请我们两位站了起来,向大家自我介绍个人情况。

      我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姚老师以这样的方式赏识我、奖掖我?但能看得出来,姚老师是认真的、郑重的,或许他老人家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这是在给全社会、全诗词界留下一份最后的叮嘱吧?我当时的感觉,是又激动又惭愧,又暗下决心,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怀恩师的大恩大德,不能辜负恩师的殷切希望,即使是生活再艰难,征途再坎坷,手中吟诗作赋的笔都不能停下,也要向恩师那样,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

      万万没想到,我们这一次见面,竟是此生此世最后的诀别。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姚老师的音容笑貌了。

      一年以后,我从东北回来,竟然因为急着寻找新的工作而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市井之间,而忽略了到恩师家去探望一次,哪怕一次都行,可是,我却没有。这又是我这个不肖弟子做的又一件有愧于恩师的亏心事、遗憾事。

      直到2013年的七八月份,我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在前往新单位报到的前两天,我接到了姚平老师已经仙逝的噩耗,我放下一切其它的事物不做,立即前往姚平老师家所设灵堂前吊唁,三鞠躬以后,师母立即叫住了我,说她的大儿子,已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姚老师的大公子、科学家、诗词家姚进先生想借此机会见见我,要母亲一定留住我,等他飞回国内想与我见面畅谈,不可错过。我没有理由不答应,认为这是难得赓续与姚家继续保持密切关系的契机。因为我们虽然神交已久,但生活区域毕竟是在地球的两端,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总是不要错过为好。

      这,就是恩师一家人对我的又一大恩惠。

      可惜的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姚进先生也遗憾地没有飞回国内向父亲做最后的告别,终使河山为之呜咽,大地为之震颤,日月为之暗淡。从此,我也再没见过姚家大公子的面。那么以后呢?来日虽然方长,但谋面仍然无期,我想,遗憾,不能永远藏在我的心里吧?

      清明节前,魏义友老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说姚师母极其两位女儿要在清明节为父亲举办仙逝十周年纪念活动,师母拜托魏老师通知姚平老师生前友好、学生不足十人(有具体名单,其中包括我)前往参加,我当然答应了,挂断电话,思绪万千,于是就有了《声声慢•纪念恩师姚平先生仙逝十周年追忆》和《雨霖铃•纪念原【雁塔诗词】主编姚平老师仙逝十周年追忆》两阕词的构思与最终完稿。

      至此姚平老师仙逝十周年之际,我把我与姚老师关系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案,以示永恒的怀念与不尽的哀思之情。

      当代伟大的诗词家、辞赋家、中国当代公共关系学的开拓者姚平先生永垂不朽! 


《伤春怨》纪念姚平先生辞世十周年(王安石体)

王文辉(曲江诗社社长)

       是日犹伤别,一地轻风残月。不愿信油干,料得来年词绝。

       隔空知灯灭,欲哭无情结。五内有姚公,巳十载、跟谁说。

       *十余年前与姚平、魏义友、魏新河、田茂兄等聚,时姚先生有恙在身,观之暗叹其来日无多,归途便有难再畅叙之憾,果不幸,半年后仙去。

缅怀姚平先生

陈家林(汉中诗词学会会长)

 

十载长云去,迢遥北斗星。

吟旌留雁塔,赋客仰梅亭。

汉渭生生绿,雍梁历历青。

明霞余锦箨,修竹满畦町。

忆姚平先生

权路舆(西安)

 

初临不惑时,梅阁遇贤师。

清辨仄平字,勤吟唐宋诗。

凝心思碌燕,攀岭掘精琪。

无悔传真道,宏篇擎大旗。


2023.4.12

癸卯清明姚公十年祭

高敏(汉中)


一,七绝

雨细云寒曲水清,三秦骚客祭文英。

烛烟袅袅忧思起,梅阁频传杜宇声。

二 祭联

公为赋界鸿儒,五湖未忘寒梅阁;

吾乃骚坛晚辈,十载方知翰墨名。

纪念姚平老师逝世十周年纪念

     ——姚玲


      公元二零二三年岁序癸卯,时逢清明,姚公化鹤乘风十周年矣,西安东郊晚生,私淑姚玲,谨以鲜花素果之仪致祭于恩师姚公灵前并吊之以文曰:

      伟哉、吾师!祖籍江西,悬孤兴国。稚年丧父、以母唯命。为报慈恩、随其母姓。少小聪颖、敦厚仁慈。与人放牧、负薪掛角。研读经书、立志高远。青壮从戎、志效班超。笃信马列、心向红星。军校教书、桃芬李芳。自撰教材、誉满全军。年老解甲、退而不休。精研国粹、煮字烹文。裁诗吟赋、著作等身。文存五卷、稀世之珍。文承班固、赋继绝存。中华国粹、薪火不灭。赋坛高手、珠峰仰止。

      贤哉、吾师!交友至诚。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中华骚坛、巨擘德高。遐尔闻名、后辈沐润。仁慈惠敏、百代仪型。

      智哉、吾师!敬业爱家、教子有术。德种福田、蘭桂腾芳。姚氏一门、紫荆共荣。我本微贱、蒙师垂爱。解汝迷惑、指点康庄。馈赠文存、感激铭心。

      哀哉、恩师!人言长寿、我疑错构。若天遂愿、九死换生。严师之恩、终生难忘。寒食清明、拜扫祭奠。聊表衷情、师若有灵、魂归祭坛、受生一拜。

      永远怀念您,我尊敬的姚老师!

我的父亲姚平先生去世十周年祭

——姚思丞

      今年清明是很特别的——父亲姚平先生不知不觉已离开我们十个年头,家人与老父生前好友不约而同地起了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在烈士陵园内追思厅父亲的骨灰盒前进行一次隆重纪念的念头,然后就很快地确定了。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被分配的任务。姐姐姚小清拟定流程,魏义友老师、姚玲姐联系来宾,妈妈雷珊提供经费,远在国外的姚进哥写要当众宣读的纪念文章,我也担任了后勤采购与踩点、定位子等跑腿任务,精心选择供品、鲜花、以及吃饭包间,进行接送的联络,为仪式隆重顺利举行贡献了一点力量。每人都是怀着敬意,心甘情愿地为了纪念活动顺利进行而做事,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和懈怠。

      在意料之中的,当天的纪念仪式办的十分隆重、顺利、感人,因为大家始终都怀着虔敬的心情做这件事,必定会是好的。在父亲生前的友人们口中,我又知道了许多父亲的事迹。后来又组了微信群,魏老师受我母亲所托以诗社的名义帮助收集有关十周年纪念的诗词、散文等文字,都发在群里。我在旁人的文字中,又重新认识了父亲。

      父亲一生,为工作、教学、写作、为诗词振兴投入几乎所有精力和时间,很少管我们,我很少见到他。除了晚年的父亲中风后行动不太便利,母亲因故不在国内那阵,我经常回家照顾他:买菜做饭、收拾,和他相处的时间多一些,但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书房里写作、读书,并未和我交谈很多。也许因为我不懂他、不懂诗词。和诗友们会面聊天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是懂他的,敬仰他、崇拜他的。父亲这样的人注定要为社会做贡献,让他只关注自己的小家庭是不太可能的。我有一年失业了,他并没有对我有两样,没有焦虑,也不着急帮我找关系——我当时认为这是心里更本没有我这个女儿的体现。现在看来,还是他并不认为我没有本事自己再找工作,或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是一种很大的信任,最终我还是自己解决了饭碗问题。所以他有大爱,站得高的人,会把生活的沟沟坎坎看得很小,不足以令他担忧。这样有伟大抱负的人不会只限于做一个父亲,只顾舔犊情深,他对我们的教导是身教。

      姐夫在答谢席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对我姐说“恭喜你有一个好爸爸”,语气非常诚恳。这话如佛寺大殿内的钟罄一响,脑海如醍醐灌顶,恍然已悟——过去我从未想过我的父亲是不是好爸爸,他自己曾亲口说自己不是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那是他自承对家人照顾的太少。如果有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许我们会更幸福更快乐,但是没有如果,我们这样自己磕磕绊绊地长大,感受到他无限的放手,也就是一种深深的信任——每个人最终只能靠自己去体验、长大。佛家讲,子女与父母的缘份只是“借胎”之缘,这一点上父亲比别人通透而已。无论如何,没有他就没有我,我还是要深深地感恩父母,他们给予了生命,并养育我们能够达到自立生活的地步,已经很伟大,但他们其实给予的更多。父亲去世了多年,我还是源源不断地感受到他的馈赠,是感觉上和他的渐渐靠近和连接,当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时,就感觉到更多的来自他的馈赠。他的“好”真的是他自己很“好”,并不是对儿女多么的关怀的“好”,正因为他自己很好地体验了自己的人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时光,他非常“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一个人一生应当怎样渡过,所以他真的好,是一位“真人”、“至人”。

      正因为父亲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教坛上、诗坛上不懈的耕耘,使他真正有所成就,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并获得很多好朋友和许多拥趸。父亲是一位好老师——我亲身体验。大学时政治考试复习,马哲不理解背不过,只好找当时身为空军通讯学院政治系主任的父亲请教,父亲并不看资料,从头到尾深入浅出地给我说了一遍这门课的原理,用了不到一小时时间,令我豁然开朗,我虽然还是怠懒背书,但就靠这一个小时的复习,政治考试拿了八十五分。说明父亲真是把马哲研究透了,才能有这样的功力,“拯救”当时是小白的我。父亲是一位好的旧体诗诗人,自幼启蒙,兼有热爱和天分,吟诗做赋、信手拈来,他还有振兴旧体诗的理想,不但建立诗词协会,还经常在外授课、传播火种,和海内外诗友唱和。父亲一生的著作汇编成五部《姚平文存》,在我的书架醒目处常年摆放,仿佛他的灵魂在那里吟唱。父亲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马克思主义者。父亲的人品高洁,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

      对我来说,父亲永远是高山。希望再过几年,我能对父亲有更好的理解、更好的解读。祝亲爱的父亲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告慰恩师

(写在恩师姚平逝世五个月之际)

——姚玲

      我尊敬的恩师啊,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个月了,不知您在那边生活得好吗?在白玉楼里还吟诗作赋吗?您可知道在这一百五十个日日夜夜里,我无时不在想念您,您的音容相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您的言谈举止常常回响在我的耳畔,我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您说,有多少事要和您商量。失去您才知道您的重要,您实在走得太快了,太急了,使我和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是以悲痛的心情,哭着向您诉说我的心里话的,恩师呀,我实在太想念您了,您走后我心里感到老是空荡荡的,像缺少了什么似的。您在我心中是和我父亲一样的重要,您对我总是慈父般的关怀和教导。您虽然没有生我,但您的恩情我没齿难忘。我十天八天不见您就想您,每月都要去看望您两、三次,每次去您总是很热情的待我,很高兴的与我交谈,您总是叮嘱我吃喝,询问我的工作学习等。给我讲各种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谈话的内容很宽泛,从古到今,从天南到地北无所不谈,您的高尚品德和言行教诲我终生铭记。

      您走后,您的夫人我的雷珊阿姨在给您的亲属通知后,第一个给我打了电话,让我通知诗友,当时我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心如刀割,泪水一下涌了出来,待心情稍加平静,给文子、魏义友、马育忠三位老师打了电话,让他们分头通知各位诗友。并约定第二天(即24号)一早同去您家,我、魏义友、马育忠,我们三人组成了您的治丧委员会。我坐在您生前所用的桌椅上,负责记账、收款和通知诗友及有关组织。魏义友老师负责给花圈写挽联和收集悼念诗词楹联。马玉忠老师负责给花圈贴字和接待来宾。就这样我们三人早去晚归,在您家整整待了四天。27号早九点要在三兆殡仪馆终南厅为您举行追悼会。26号要做准备工作,晚上我和魏义友老师都没有回家,任毓平和刘泽宇26日晚也分别从临潼和渭南赶来,他们同您老家江西兴国县的来人和雷阿姨娘家山西太原的来人都住在招待所,我住在您的家里,为给您把追悼会开好,我们和您的两个女婿以及亲友商量落实第二天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节,直到晚上十二点多才休息。

      噢,对了,还要向您说的是,前来您家和殡仪馆终南厅吊唁的人很多,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有渭南市委书记王志伟,著名军旅诗人魏新河,西安市诗词学会会长月人教授,以及省市各组织和您的同学、战友、单位领导、诗友等很多人,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徐耿华亲自给我打电话让我代他送两个花圈,一个代表陕西省诗词学会,一个代表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并说张书记只给两个人送过花圈,您就是其中一个,您家楼下的花圈摆了长长两行,足有100多个,听说干休所院里从来没有这么多。姚老师,您说您伟大不!还有24号早我给“中华辞赋”社社长,原新华社副总编闵凡路先生打了电话,他立即派人发来唁电,还有中华辞赋家协会,您老家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兴国县委县政府等等。

       27号早,除帮家里做事外,我主要的任务就是接省诗词学会徐耿华副会长和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孙民随先生。按约定时间早上八点我带司机准时到省诗词学会接两位领导,然后去三兆殡仪馆终南厅参加您的追悼会。路上徐会长告诉我,您是省诗词学会第四任秘书长,他是第七任。并说您知识渊博,对诗词曲赋都很精通,对工作认真负责,所编辑的陕西诗词水平很高,对陕西乃至全国的诗词曲赋贡献都很大,是名不虚传的一代诗儒、赋龙……

      姚老师,请您睁开眼看看吧!多少诗词界的大家、名流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您送行,个个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足足有百余人。您家里外的墙上和整个终南厅的墙上,贴满了悼念您的诗词楹联。我站在第一排的哀悼队伍里,左边是您的战友向英蒲大校,右边是邹德馥诗友。看着您的遗像和遗体,以及会场庄严肃穆的气氛,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但又不敢放声大哭,只好强忍着悲痛小声抽泣。在您所居住的昆明路军干所领导致完悼词和您的大女儿致完答谢词后,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我随着告别的队伍缓缓走到您的遗体前,深深三鞠躬,并轻声对您说:“尊敬的姚老师,以后永远也见不到您慈祥的容颜了,听不到您亲切而熟悉的声音了,安息吧!尊敬的恩师”失声痛哭起来。

      魏义友老师特别细心,把墙上贴的诗词楹联小心翼翼的全部撕了下来。等在烈士陵园安葬完您的骨灰后,我和魏义友老师又回到您的家中,把墙上撕下的诗词作品一张不漏的抄录下来,才离开您家。

      收集到的悼念诗词很多,还有您生前没有发表过的许多作品,我、魏义友老师和雷阿姨商量,为您再出一本书,阿姨很赞成,接下来我东奔西走,魏老师四处搜集,阿姨在家整理您的作品和照片。在此期间我们去过四、五趟您的家,又和阿姨通过多次电话,经过多次筛选、编辑、分类、校对编成了这本书,名曰《悼念姚平先生诗文集》封面是阿姨选的,她知道您生前喜欢梅花,就在黄色的封面左上角设计了一幅红色的梅花图案,右边是黑色的书名题字,显得格外纯朴、大方、庄重、严肃。为了把这本书编好,对您有个完满的交代,我提议书皮用精装本,照片用彩色的,阿姨欣然同意。

      终于在11月23日出版付梓。也就是您离开我们五个月的纪念日,阿姨将此消息告诉我,我立即给您的老同学陈慕申老师、战友向英蒲大校、文子、马育忠、魏义友等老师电话通知,并相约25日早九点再次来到您的家里安排书籍发放事宜。马育忠老师用摩托车把书送到您家对面的邮电所,我和魏义友老师上午给北京、深圳等组织邮寄。下午又到土门邮局给美国、台湾及省外您的诗友寄书。回到您的家中已近黄昏,阿姨给我们包好了饺子,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给市内的各诗词组织和个人送书。姚老师,当您的在天之灵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感到欣慰。恩师我要对您说的太多,今天先到这里。我哽咽的心已经无法控制。祝您在极乐世界里过得更好!在白玉楼里继续吟诗写赋!

姚玲

2013年12月1号晚

我的父亲姚平先生去世四周年祭

(补登旧文留念)

——姚思丞


      我的父亲姚平先生去世已经四年了,四年里几度梦回,还是梦见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醒来时有泪盈眶、惆怅不已,思念并不因时间流逝而稍减。我是怎么把您丢了呢,亲爱的父亲?您不是应该还在那张书桌前、戴着老花镜,对着电脑凝思吗?或是站在讲台后面,满面春风、侃侃而谈吗?或是在风景佳地兴致勃勃地拍照,并赋诗留念吗?您虽然中风四次,但总是乐观地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挺过来了,即便吞咽困难、即便半身不遂您不都克服了吗?中风后有 7、8 年时间您的左手都严重肿胀、天天咳痰不停,没听您抱怨过一句身体的不便,依旧笔耕不缀,写出了诸多优美的诗赋等文字,并出版了《姚平全集》五卷,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这种大无畏的乐观精神、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至始至终是儿女们的榜样。我以为您能一直一直这样,乐观地和衰老和疾病搏斗着、一直写着您热爱的诗词歌赋,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事呢,岂知在我们最乐观和最疏忽的时候,心梗夺去了您的生命-——天不假年、大星陨落、亲友同悲、呼号难抑,无数次的追悔也无力回天,悲夫!亲爱的父亲离去了啊!

     

      我始终感激那些父亲去世后帮助料理后事的父亲的至交好友,尤其魏义友老师主编的《悼念姚平先生诗文集》让我们感戴良多,每次看到这本书,就仿佛回到几年前,让我时时回想起亲爱的父亲;父亲去世三年亲友们重聚烈士陵园,隆重进行了祭扫纪念……凡此种种,没齿难忘。闲暇时刻,拿起您留下的全集,仿佛时时与您对话;仿佛听到您在讲台上慷慨陈词;也仿佛您从心灵深处在我们耳边吟哦出一句句或低沉、或高亢、或激越、或悠扬的诗句、或是对文学的见解。那是您给我们永久的遗产,我们因之永远能听到您的教诲、了悟您那博大的胸怀、高洁的情操、奔涌的才华,您是山,仰之弥高;您是海,探之弥深。留下这样遗产的父亲,儿女何其感激不尽!时光奔流中,我的头上也生出华发,而您的形象永不褪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父亲啊,愿您在天堂快乐!附长兄姚进诗文一首,以资纪念。

     

    诗云:哭 父

    才如江海闪星辉,八十二年老绛梅;

    心系锦笺犹可读,魂行碧落不堪追。

    曹侯寂寞情难续,宋玉风流梦已非。

    千古华章谁得似,寒云不语雨纷飞。


     

    姚思丞

2017年清明于西安

阅读 10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