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日子里,给心灵片刻安宁!读经典,悟经典,让经典滋养心灵。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宜洛小学经典诵读第十期活动如期开始。
《论语》是中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书中传递的是一种温暖朴素的生活态度,更有许多值得我们教育人品味的道理和精神。今天我们分享《里仁篇四》,主要体现孔子“仁”的政治主张。
本次活动由副校长韩仁英主持,6位老师参与分享,13位老师参与聆听讨论。
靳林夕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里仁篇的第一则,这句话重点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正所谓外部环境可以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身边德才兼备的朋友越多,对于今后事业上的帮助也就越大。另外判断一个人是否德行高尚,也可以看看他的朋友圈都是什么样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邓玉仙老师分享的是里仁篇第二则。孔子说:“不仁之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当今时代,应该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
史凌宇老师分享的是《里仁第四》中第三章内容。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在这里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做人是有原则的,他敢作敢当、爱憎分明,不做墙头草。从而让我们由此学会分辨君子与小人。
刘晓彤老师分享的是里仁篇第四则,孔子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内心笃定,大方向是对的,就不会做特别糟糕的事。每个人都应该要“志于仁”,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即使是到了老年,也都不能轻言放弃这个目标,不能在这个价值观念上有丝毫的后退。“志于仁”的大方向就是而去恶向善,这样走上了人生的正路,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被不断地焕发出来。人的生命也就具有了自我完善的更大可能。
李冬梅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里仁篇的第五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去拜托它,就不会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背离仁德,匆忙急迫时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最后,韩校长对本次活动做总结发言,也鼓励教师们都能做“向仁者”,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伴随着古曲,八位老师齐诵论语,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让我们朝向“好仁者”“恶不仁者”,践行孔圣人给我们指明的修炼人生两条路径: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见不贤而内省,其不善而改。别说自己“力不足”,要在自己该做、爱做的事情上倾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相约诵读经典,期待我们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