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姚平先生
孙振义(渭南)
(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军旅鸿才自不忘。
家国兴亡多少事,寒梅阁里味悠长。
(二)
茅店鸡声剑影寒,一生磨砥过函关。
诗书万卷山河路,留得歌吟在世间。
(三)
未曾晤面一师尊,拜谒虽难诗有魂。
时在清明踏青祭,东风万里入梅村。
癸卯清明作
忆姚平兼怀雁塔诗词学会诸老
李均宏(长安大学) 一
二十年前祭台村,雁塔诗词众学尊。
寒梅阁中清香忆,汉斯风起酒醉醺。
二
姚吴徐高雅颂生,叨陪末座名刺通。
十年已过少长进,乘彼白云帝乡登。
怀念姚平先生
张有安(西安)
一
唐诗之乡久凋零,吟社成立君有功。
搜罗才俊倾长安,培植蒙童开辟雍。
一腔肝胆吐虹霓,八百翁孺唱大风。
先生懿德流芳香,归阴十年未消停。
二
野调狂歌山泽风,闾左从来轻读经。
投门褐衣失端雅,入室蓝衫欲附庸。
疚心先生问平安,赧颜弟子自知明。
病树望君动斧钺,好借虬枝雕作龙。
注:未句为请先生依材施教意。
纪念姚平先生辞世十周年
陶琦(甘肃张掖)
吟咏佳篇众,诗名四海扬。
长辞已多载,懿德至今香。
一剪梅·纪念姚平先生十周年
贾顺兴(西安)
驾鹤西游何处寻?仰望梅亭,梁绕诗音。功勋军旅韵诗魂,往事悠悠,念念存心。
留得华章后世吟。教化传承,远近留阴。参天诗树早成林,叶茂青青,根脉深深。
水调歌头·纪念姚平先生逝世十周年
于水(西安)
初作三篇赋,弄斧到班门。不解天高地厚,面子有三分?自笑呆头傻脑,幸遇大家风范,一语见精神。名满天下者,几具此胸襟? 无学历,没职称,下下民。有人曾笑:你也寻思写赋文?感谢先生青睐,更做慈航度我,《辞赋》竟登临。千里马常见,九方皋几人。
注:一语,指先生读完我的三篇赋说:“我不怕别人超过我自己。”辞赋,指《中华辞赋》刊物。
一斛珠•纪念姚平先生仙逝十周年
张伟(西安)
诗书谋面,梅亭佳话存高远。同登雁塔观云汉,胜意诸君,风采堪为伴。 惜别十年情未断,华章曰宝留长卷,墓园深揖鲜花献,且待群英,续写姚公传!
滿庭芳 父亲十年祭
姚进(美国)
万里行吟,百年骚客,千山踪跡何荒?岁寒枝傲,舒卷滿庭芳。何羨浮云富贵,诗千册,皓月盈窗。十年往,瑶池重过,何处见梅郎? 当年初志壮,江山过眼,豪气方狂。奈终古人间,才命相伤。不羁谪仙意气,心魂老,空对残霜。看今日,文名长在,词赋共天光。
纪念姚平先生
田冲(西安)
十年一晃似昨天,笑貌音容在眼前。
诗品高洁人品好,谆谆教诲记心间。
纪念姚平先生
陈春苗(安康)
长安旧客号梅亭,戎马归来笔不停。
十载依然传著述,儒风浩荡史留名。
七绝•姚老师天堂安好
张伟(西安)
常忆当年酒一杯,北山弟子访寒梅。
新诗圈点无疑问,谈笑时空逸兴来。
二0二三年四月九日
姚老十周年祭
赵营勃(长安)
学如江海笔如神,著作丰饶可等身。
风雅襟怀怡岁月,文章光焰照星辰。
真容未睹千回叹,茔草堪悲十度新。
幸有梅馨今尚在,时时犹沁后来人。
姚平先生辞世十年纪念
王彦龙(西安)
骚苑论诗人,姚公足千古。
忆我初学诗,两度谒公府。
坐拥百城间,寒梅香暗吐。
赠我数卷书,劝我勤进取。
愧我尚无成,公作泉下土。
一旦永别离,十载何足数。
寒梅谢复开,长者不可睹。
何当慰我思?几日清明雨。
姚平先生谢世十周年祭联
姚玲(西安)
其一
寿终德望在,恩惠常留耆老赞;
身去笑容存,典型堪做后人师。
其二
半生戎马倥偬,教苑著书传永世;
终身笔阵纵横,诗坛曲赋颂神州。
其三
音容留下界,神州艺苑传佳话;
魂魄激高风,诗国吟坛焕彩云。
姚平先生十年祭联
陕西咸阳王宇
寒梅阁里寒梅艳,三更沐月明,五卷扬骚久;仙乎九宇十年,业矣千秋四海;
翰墨香中翰墨浓,艺苑展豪情,军营彰傲骨;遍历风霜雨雪,长昭词赋诗文。
姚公十年祭联
马智(西安)
魂驻吟坛,寒梅亭阁芬芳远;
眼开碧落,文曲星河分外明。
附网络相关评论
◆中华辞赋网总裁、辞赋大师潘承祥赞曰:姚平诗词歌赋皆精通,真乃鸿儒雅士。
◆著名学者、辞赋家日不落-王泽生评价:姚平辞赋风格清新是时代发展方向。
◆著名诗人、辞赋家蒋红岩赞道:姚平诗词有气势,辞赋流畅,有如行云流水。
东子钦,杨焕球,下府岸人:姚平先生是一代诗儒,著名辞赋家。
中华辞赋网:姚平与龚克昌、颜其麟是当代辞赋运动的三老,贡献巨大。三人分别以西安、济南、香港构成大三角,托起了早期中国辞赋复兴的朗朗天空,其功至伟。
新华社编审、人大客座教授、《中华辞赋》总编黄彦、中国骈文网站长兼总编周晓明,联合发文:纪念姚平先生“光辉的业绩,不朽的贡献” 。
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中华辞赋》:“姚平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辞赋家”。
中华辞赋家协会、中国辞赋网唁电称姚平:“赋界元勋”,“声冠宇时代诗坛之端”。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潘承祥挽联:
挽赋龙姚平先生
哲人其萎,赋宿敛光,鹤归华表,良操美德千秋在;
大雅云亡,诗星陨坠,鲸隐沧溟,高节亮风万古存。
参考资料
1 兴国县志 卷二十七 人物
2 姚平:为振兴中华辞赋大声疾呼 中华辞赋网.2008-12-18[引用日期201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