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夫子庙

疾风劲草
创建于2023-04-10
阅读 2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夫子庙是我童年心目中的“天堂”,也是这座城市里最“南京”的地方。老南京人习惯把贡院街的孔庙、学宫和江南贡院三大建筑群及其周边街区统称为夫子庙。夫子庙的历史很久,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有了学宫(太学),是皇家的最高学府。北宋在学宫前建孔庙,形成前庙后宫的格局。明代成为国子学,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大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这里先后作过明清的府学、县学,1949年以后被改为人民游乐场。它东侧的江南贡院虽然晚了700年,但也有将近900年的历史。要说这江南贡院不要太牛了,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的状元、半数以上的官员都出自这里,号称“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清末热闹的夫子庙

       之所以称夫子庙为“天堂”,是因为它足够繁华,是老城南的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这里的老南京味最浓也最热闹,    吃的玩的看的逛的应有尽有。不仅是我们小孩,    南京人    每到过年都会来    夫子庙    凑个热闹,民间曾有    “    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    ”    的说法,好像只有逛了夫子庙,过年才有了“    仪式感    ”。

        

       小时候    的    1960    年代,    夫子庙的餐饮老字号一家连着一家,各家都有拿手的绝活。至今还记得的有奇芳阁的麻油素菜包和鸭油酥烧饼、魁光阁的五香豆、六凤居的葱油饼和豆腐脑、永和园的杂色点心、蒋有记的牛肉锅贴、刘长兴的蟹黄汤包、莲湖甜食店的赤豆元宵、老正兴的腐乳肉等等。当年在秦淮剧场和解放电影院之间,还开过一家专门卖鸭肠汤的,其味道之鲜美,    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只可惜那时的人们囊中羞涩,只有逢年过节,大人们才会带我们去小吃一番,那感觉不要太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结婚酒席就是在夫子庙的“    六凤居    ”办的,菜肴美味,价格实惠,一桌酒席也就几十块钱。到了    1990    年代以后,夫子庙被彻底改造,建筑虽然比以前漂亮了,但过往的美食基本失传,如今风行夫子庙的秦淮小吃跟它们相比要逊色不少。

    民国时期的奇芳阁旧影

      夫子庙吸引人的,除了吃的还有玩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孔庙和学宫这块叫人民游乐场,但城南人还是习惯叫它泮宫,泮宫的南面正对着“天下文枢”牌坊,再南面是泮池和大照壁。泮宫的含义指古代的国家高等学府,汉代《礼记    ·    王制》里就有    “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    。文革前的泮宫,是南北艺人卖艺的场所,有说评书的、唱戏的、讲相声的、变魔术的,此外还有一座小小的动物园,其实叫它动物馆更为贴切。里面多数是些小型动物,如豪猪、刺猬、火鸡、孔雀、鹦鹉和    猎雕    ,    有泡在大木盆里的海龟,    还有黑山羊和几只会表演的猴子。一头黑狗熊和两只大灰狼被分别关在粗铁杆焊成的笼子里,来回转悠,满目凶光。动物园前的过道上,常常站着位猎户样的红脸壮汉,有时肩上站着只猎雕,有时扛着条大蟒蛇,在那    大声招呼着游人买票入园。尤其是    那蟒蛇在他身上不停地游动,还不时吐露着红色的信子,    令我们避之不及    。泮宫里还有表演木桶飞车走壁的,那是在一个又高又大的圆形木桶内壁上骑摩托车,观众站在木桶顶端四周的架子上俯看,木桶板壁被飞车高速行驶冲撞得咚咚作响,既让人心惊肉跳,又感觉非常刺激。那时我最喜欢的是照哈哈镜,一间大屋子里靠墙放着一排镜子,站在不同的镜子面前,我一会变成了细高个,一会变成了小矮人,一会变成了大肚汉,一会变成了大头娃,一会又变成了罗圈腿,把我笑得前仰后合,忍俊不禁。 

1960年代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大门

      夫子庙的灯市也是令人难忘的。那时每到过年,从东牌楼到贡院街,沿街都是卖花灯的。这里的灯市也有着大几百年的历史,明代灯市起初在评事街、笪桥一带,后来迁到了夫子庙。城南一带每到春节前,是扎花灯艺人最忙碌的时候。我见过一家扎花灯的,男女老少一大家子齐上阵,劈竹条的,扎灯架的,糊彩纸的,家里拉起的绳子上挂满了扎好的成品,就连堂屋的房梁上都挂满彩灯。到了春节各种灯盏上市,夫子庙就成了花灯的海洋。南京人春节到夫子庙,主要就是来逛灯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最高潮时在正月十五,夫子庙里人头攒动,灯火辉煌,小朋友一不小心就跟大人走散了,好在派出所就在贡院街上,好心的游客把走失的小孩送到派出所,每到这时广播喇叭一响,通常就是招领小孩的。所以每次去夫子庙看灯,我总是紧紧抓着大人的手    ,生怕自己走    丢    了,回家时手上提着一盏彩灯,那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小时候的老南京人还保持着“上灯元宵落灯面”的习俗,如今已经不太讲究这些了,但夫子庙的春节灯市依然经久不衰。尤其是疫情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来夫子庙观灯的人达四五十万之众(这都是官方公布的数据),满大街人山人海,其中不乏从周边的扬州、镇江甚至安徽的滁州、马鞍山专程开车来夫子庙看灯的。

    夫子庙    热闹的春节灯市

       那时夫子庙的电影院也是比较多的。贡院街上的解放电影院建于1931年,    民国时叫首都大戏院,    曾被当时的《中央日报》誉为“首都最堂皇的剧场,东方最富丽的天国”,在夫子庙和老城南一带,也算是家高档影院了。平江府的大光明电影院建于1920年代,是南京最老的影剧院。在我小的时候,“大光明”主放二轮电影,票价便宜只要五分钱。每到放暑假还会办学生专场,放映的都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之类的老片子,票价也是五分钱。龙门街口的    秦淮剧场前身为“    鸿运楼戏茶厅    ”,开业于    1949    年    9    月,原址为夫子庙著名的“六朝居酒楼”。起初,戏茶厅租用酒楼的楼上演出,以清唱和彩排京剧、越剧、扬剧片断为主,在南京颇负盛名,多位艺术大师    曾    在此演出过。解放后因政府把剧场划归影剧公司,这里没演出的时候也放映电影    。文革前    夫子庙泮宫前的广场上,每到周末还免费放映露天电影,小时候我和哥哥也常来这里蹭电影看,只记得当年在广场上看过电影《苦菜花》,其它的因年代久远都记不清了。     

    民国时期的首都大戏院门前

      夫子庙给我儿时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永安商场和聚星商场,前者卖服装百货,后者卖烟酒副食,都是夫子庙甚至老城南地区有名的大店。还有家百花照相馆,位置在今奇芳阁的东侧,在城南一带也是很有名气的。记得我过十岁生日时,父亲带我去“百花”照了张生日照,这张照片至今还保存在我的相册里。后来我的结婚照也是在“百花”拍的,那时的结婚照也没现在讲究,半身、全身各拍一张,新人的服装也是由照相馆统一提供的。后来才知道,百花照相馆的主任是我同班同学的父亲,这位同学之后子承父业,在附近长乐路上开了一家自己的照相馆,算起来也有二三十个年头了,据说生意一直都不错。     

    拍摄于1888年的夫子庙“    天下文枢    ”    牌坊

      后天就是除夕了,眼看到了年关,还没什么要过年的感觉。夫子庙虽然也搞了些彩灯,有了些过年的气氛,但作为老城南人,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夫子庙,虽然都是些老房旧屋,但感觉    那样的    夫子庙更原汁原味,更具有历史感与烟火气。很是怀念当年这里的美食,怀念往日热闹的泮宫,怀念这里熙熙攘攘的灯市,怀念那浓浓的年味。虽然现在生活比那时好了,但总感觉失去了什么,是少年的纯真,还是过往的年轮?貌似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既然如此也不必纠结,干脆    就    一门心思好好地过年吧。

                               写于2023年2月22日

阅读 2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