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前 言
一、调查起因:最近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分别了解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调查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 决定研究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调查时间:3 月 5 日到 3 月 12 日
四、调查成员和分工情况
队长:吴祉瑶
副队长:叶紫瑶
队员:陈科亦、李津津、郑嘉欣、
陈国宏、郑安伲、张哲菡
任务安排:
1.吴祉瑶:春节的由来
2.叶紫瑶:贴春联、倒贴福字
3.陈柯亦:挂灯笼、初一吃素
4.李津津:拜年、穿新衣
5.郑嘉欣:年夜饭、放鞭炮
6.陈国宏:接财神、游神
7.郑安伲:守岁、压岁钱
8.张哲菡:扫尘、办年货
五、调查的经过与方法:
我们小组调查研究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时。我们先按照分工表各自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看视频、翻照片、求助家长、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到了最有价值的资料然后有条理的整合归纳相关的文字资料,发小组群共享,最后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论:
经过了一周的分工调查,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春节的资料,对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的调查活动即将结束,经过我们组内成员的讨论总结,现在将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如下。
春节的由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年再也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之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最早的春联是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挂在门旁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挂在大门两旁。几经演变,到现在成为用纸写的春联贴在大门两旁。春节前夕,人们总要撕下旧的春联,贴上新的春联。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贴春联有继承传统习俗、增加节日气氛、驱邪保平安、祈福民俗的寓意。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 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春联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倒贴福字
倒贴福字是中国传统年俗之一,又叫做福到。
每逢新出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贴福字,寓意着福气已到。“倒”字谐音“到”,意味着“福到了”。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过年贴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有些人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贴福字有四种含义:一是寓意长寿;二是寓意富贵,期盼来年财多物丰;三是期盼来年家人都健康平安;四是寓意德善有道。
挂灯笼
挂灯笼是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挂红灯笼,烘托节日气氛。在灯笼上,每家每户都会写下祝福的话,喜庆的红灯笼也为中国人庆祝春节增添了许多欢乐祥和的气氛。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制造节日的效果。圆圆的红灯笼也暗示着家庭团聚和好运的美好含义。除此之外,高挂红灯笼还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希望来年丰收和好运。朱红色的红灯笼有辟邪的作用。因此,春节期间挂灯笼不仅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也是一种提升运势的风水安排。
正月初一吃素
正月初一吃素是春节习俗之一。在充分享受了了除夕夜的大鱼大肉之后,正月初一当天的第一顿饭,全家人都要一起茹素吃斋。这是因为“斋”与“灾”同音,所以吃斋也就意味着“吃灾”,能够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进而保佑一家人平安顺遂。
春节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在古时“拜年”含义是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像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向同辈亲友施礼道贺。现代拜年主要分为四种: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即可,无需过多礼节。
穿新衣
春节有穿新衣服的习俗。这个习俗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如”长游悉正衣冠。宋朝的《东京梦华录》由些可知,春节穿衣服有着很久的历史。
大年穿新衣服也比较有讲究,颜比较喜庆的红色,希望新的一年的生活可以红红火火、可以辞邪。新年行大运过年穿新,衣新年新气象,从头开始,从衣服开始,丢掉过去就不好迎新新年好运。
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年夜饭的来历与传说中的凶恶怪兽“年”有关,这种怪兽每年都会从海底上来吞食牲畜,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焰和巨大声响。因此,人们在除夕这天会在门上挂上红色、架起火堆等驱赶年兽。年夜饭有吉祥、圆满、团圆、阖家欢乐等美好的寓意。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习俗由来:传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这种动物还会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种动物,名叫“山臊”。这声声爆竹能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
因此放鞭炮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它不仅能够带来喜庆、祈求幸福和安康,还能够驱赶邪祟、增加喜庆气氛。
接财神
接财神是春节习俗之一。
说法一:蔡京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正月初四接财神的习俗与王元宝有关。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富可敌国,靠贩运琉璃发家。正月初五:“破五”“送穷”“接财神”。
接财神的寓意:寓意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店铺打扫的窗明几净,又赶上接财神,所以商家大多选择初五直接开市纳吉,赶上个“开门红”。
游神
游神,或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进香、菩萨行乡、抬佛、抬神像、神像出巡等,是春节习俗之一。人们在新年期间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游行沿途伴随有锣鼓、神偶、舞狮、舞龙、杂技及乐队演奏等艺阵表演。
游神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的习俗,俗名"熬年" 。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除夕夜守岁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日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守岁的寓意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是“告别旧年”,表示珍惜时光;年轻人保持自己的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
除夕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或者在除夕夜,母亲将用红纸封好的压岁钱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时,母亲自会说些祝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之类的话。
压岁钱这个习俗其实是来源于古代的传说。相传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骚扰人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年就会出来作祟伤害人,践踏庄稼,惊吓儿童。一些大人,会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去驱赶年兽。然后也会用食物来安慰小孩,给小孩压“祟,”逐渐的,压“祟”变成了压岁。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还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扫尘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就是俗称扫年也叫扫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扫尘的寓意:“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年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办年货
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
办年货又叫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赶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
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烟茶、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
结 尾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了解了春节的由来及习俗等,还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春节习俗。这次的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我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春节综合活动成果汇报
汇报小组:吴祉瑶组
一、前言
经过上一周的调查,同学们深入地了解了春节,这一周我们小组决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来汇报我们的调查成果。汇报方式如下:1.剪窗花、2.包饺子、3.朗诵春节古诗、4.所有同学完成一份和春节有关的剪贴报或者手抄报。
二、主体内容
1、剪窗花
春节贴窗花这一习俗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和庆祝。
准备好材料:红纸、剪刀、铅笔。
步骤:首先准备一张正方形彩纸,沿着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沿着底边的中线对折两次,折成小三角形,继续将三角形底边与腰重合折叠。接着用铅笔在纸上画出窗花的花纹。再剪去纸上多余部分。最后把剪好的纸打开,窗花就剪好了。
瞧,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窗花在孩子们的巧手上诞生啦!
2、包饺子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吃饺子是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准备材料:白菜、猪肉、面粉、鸡蛋、盐、豆油、花椒、酱油、拌馅料。
蒸饺做法:
1.白菜洗净,切碎,撒上食盐,把水份沙出来,挤干备用。
2.猪肉切成肉馅,加入葱姜末,调料拌匀,加入白菜。
3.面粉加一个鸡蛋和水许盐揉成稍硬光滑的面团,醒半小时,再揉光滑,揪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
4.用饺子皮包肉馅料。
5.蒸20分钟左右,饺子就熟了。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包出自己心仪的饺子。
大家品尝饺子
3、朗诵春节古诗
“新”总是会让我们充满期待,“春”也总是会让我们充满活力,“期待”与“活力”构成了我们新一年的基调。同学们通过轮流读、男女合作读、集体读等方式进行朗诵春节的古诗。
朗诵春节古诗不仅可以让孩子积累语言文字,还能帮助孩子们深刻理解古诗的文化底蕴。让孩子增加对和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学的认知,同时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诗词传统文化,增强孩子的语文素养、文化修养、美学情感等。大家读得声情并茂,意犹未尽。
4、制作手抄报或者剪贴报
为了展示同学们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制作了一张春节习俗的手抄报或者剪贴报,每个同学制作的手抄报或剪贴报图文并茂,非常美观!
三、结尾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我们收获颇多。亲自动手包饺子、剪窗花,让我们深刻体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制作春节习俗的手抄报或者剪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春节的丰富内涵。本次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