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陆早才名师工作室观摩研讨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活动

早才工作室
创建于2023-04-09
阅读 5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深化团队成员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推动工作室成员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提升,3月16日—17日,无锡市陆早才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江苏省第十八届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研讨观摩活动,4位老师进行课堂展示,绽放独特风采。

李振楠老师以“暖认知”理念为指引,重构课堂学习生态,使得每个儿童都有机会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主动创造;以挑战性问题创设探究情境,达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与用的完美统一;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领儿童经历“习得策略——迁移策略——运用策略”的三段式导学活动,感悟理解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提升。

陆薇琳老师的课堂将“沉浸式学习”“支架型学习”“跨学科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在品词析句、跨学科学习中发展学生个体语言与思维,培养完整的核心素养。

    张瑜老师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通过联系教材、诗人、学生组织教学,改变了以往古诗教学的窠臼,将语文要素与古诗教学建立起柔性联结,体现了明要素、悟要素、用要素的单元统整意识。

冯若泓老师的课堂,有静悄悄的思索,也有热腾腾的表达,无论何种状态,都扣住了一个“趣”字。以文本之趣,情境之趣,调动思维之趣,言语之趣,给学生带来趣的体验,趣的挑战,趣的收获。

    活动中,陆早才老师对课堂展示进行了点评,帮助老师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明确新课标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

工作室全体成员还重点观摩了薛法根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薛法根的《田忌赛马》,倾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的专题讲座《怎样读懂一首古诗》。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陆早才名师工作室成员们都收获满满,感触颇深。

1.李振楠老师:

    回顾整个备课磨课过程,感谢陆早才老师对我每次试教的现场指导。备课时,我紧紧围绕“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关注三个重点:一是精准解读:定位学习目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语文要素,把握好左顾右盼的横向拓展性,处理好语文要素学习间的关系;二是整体观照:架设学习系统,整合融通单元页、课后习题、交流平台,架设完整的学习系统;三是多维并举:增值学习策略,打通教学目标由理想照进现实的“最后一公里”。

    2.陆薇琳老师

    《曹冲称象》一课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节创新融合研究课例。本课通过“沉浸式学习”“支架型学习”“跨学科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字,通过摘词尝试概括,并在跨学科学习中发展个体语言与思维,发展完整的核心素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语言是生动的,情感是积极的,素养是多元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知之,好之,又乐之,身心世界完全融入语文世界,进入全然沉浸的愉悦境地,在乐学语文中完整发展核心素养,不断成长为完整的儿童。

    3.张瑜老师:

    关于备这堂课,我有三点思考:一是看得要全面:备一堂课,不能让课文孤立存在,而是要全面关注和这篇课文、这位作者有关的信息,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解读课文,还能让我们的课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二是想得要透彻:磨一堂课,要把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过渡语想通想透,上课时才会更气定神闲,行云流水。三是讲得要精炼。多设计一些具有思辨韵味、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这样能有效解决语文课堂中提问琐碎、思维含量低等问题。

    4.冯若泓老师

    我们从教材出发,从儿童出发,充分经历了教材解读、课堂打磨、自我剖析的过程,与团队一起沉浸式的研究,促成了一次由内而外的成长。我深感理念更新与课堂实践的同频共振并非易事,对话的课堂不是简单的问答,倾听、串联、对话的学问可能就在微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之中。从此刻出发,我还要继续锻炼教学设计能力,锤炼干净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探索中不断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儿童一起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5.刘萍老师:

    通过此次语文活动的观摩,感受到了新课标理念下老师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这样的热情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新样态:源自儿童生活的情境创设、基于单元整体的任务设计和指向高阶思维的支架选择。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是回归生活,把语文学习的场景、过程等还原为生活的场景、过程,让课堂教学与真实的生活趋近而不是对生活的异化。

    6.周小琳老师:

    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的《田忌赛马》一课。薛老师巧用“思维帽”这一工具,白帽子找原因,黄帽子找优势,绿帽子找方法,黑帽子找漏洞……一顶顶“帽子”抽丝剥茧式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在现场的语言实践中了解感受主人公的思维过程,更是向在座的听课教师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整个过程中,“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多种句式的运用,让学生的言语实践运用落到了实处,让深度思考与自由表达互为支撑,共融共进。

    7.许黎颖老师:

    学习了省优质课评比活动、省名校名师主题研讨活动和市教材培训活动之后,“大情境”“任务群”“结构化教学”等等热词如雷贯耳,感受到教师们开拓创新的一腔热血和课改欣欣向荣的局面。我认为,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好抓手、教后思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助跑器、跨学科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生长点、教科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发力处、内驱力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永动机。我们要做有灵性的小水滴,把满腔的热情化为具体的行动,终会水滴石穿。

    8.陈梦圆老师

    精彩!畅快!舒服!有趣!边听课边做笔记的我直呼过瘾。课品如人品。薛法根老师让“思维帽”去破解思辨难点,提升思维品质,从而解决问题。李振楠老师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开启了一段“发现之旅”。冯若泓老师的课堂与文本本身一样,充满了“趣”。张瑜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杜甫这首诗一样酣畅淋漓。陆薇琳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巧妙地进行了融科学习,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课堂中充盈智慧,发展语言。

    9.卢希老师

    有幸现场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堂实操的具象表达。从“内容本位”转向到“素养本位”,为学生搭建五大支架,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1)搭建情境支架,引发学生的思维动力;(2)搭建导图支架,梳理学生的思维过程;(3)搭建问题支架,指点学生的思维方法:(4)搭建材料支架,拓宽学生的思维背景;(5)搭建练习支架,转换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开始成为有内涵的思考者,负责任的表达者。

    10.洪梅老师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薛法根老师的“四顶思维帽”令人拍案叫绝,一顶帽子联结一组关联词;一顶帽子说明一个策略;一顶帽子总结一种经验。四顶帽子既有薛老师点拨带路,也有学生自主运用。环环相扣,在分析、推理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思维之美在课堂中流淌。用“生活”说语文,用“文字”写语文,用“科学”品语文,让思维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让温度和深度在学生的心间流淌,或许是新课标下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努力的方向。

11.李真老师

李振楠老师的《松鼠》对比中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加深了文体印象,也在对比、梳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体特点的探索,习得了实用性文体表达方法。张瑜的教学过程流淌着古诗的韵味,教学设计充满了启思的深味,学习支架增强了探究的兴味。我还有幸参加无锡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设计主题研讨活动,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价值、教学模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做到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的融通,从教学任务到学习任务的实施,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

    12.章佳老师

    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颠覆了我——一位低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师要打开格局,不仅仅盯着字词句的教授,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提纲挈领地理解文本,通过阅读理清文本内的逻辑联系。本课中的“思维帽”就十分新颖、形象,是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能实实在在积累、收获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践、尝试的终身受益的本领。相信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若干年后,依然会对这堂有趣且有意义的语文课记忆犹新。向薛老师学习,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也能让学生走心,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美好回忆,对他们的人生方向有所指引。

    13.董鲁君老师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我想薛法根老师就是这样一棵大树,启发我们课堂是一个有魅力的地方。这次名校名师活动中薛法根老师的《田忌赛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节课的亮点是“思维帽”的思辨策略深入,一步步学生和薛老师一起走进了思维的美妙推进;同时用听写的形式检查预习成果,也是一种很扎实的课堂体现——真正引导学生学习的不是文章内容理解,而是对于故事人物方法的学习、理解、运用。

    14.浦珍慧老师

    3月,线上我观摩学习了省优质课评比、省名校名师主题观摩研讨活动,线下也积极实践,参加了市小语新课标培训,围绕新课标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研磨了三下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节课。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二是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三是听说读写都很重要。

    15.冯冬梅老师

    近期观摩了许多课,老师都在努力践行新课标,展现新课堂,很多课给人带来了新启发。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刘敏瑜老师的《梅兰芳蓄须》和薛法根老师的《田忌赛马》。之前我一直在追寻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到底要给学生创造怎样的课堂,从这两堂课上我清晰地找到了答案——用真实的任务情境,引领言语智能发展。此次学习,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不应为了任务而任务,不应脱离语文学习而任务,必须坚持素养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根本,优化任务设计,让书本上的语文学习转变为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和身边的语文学习。

    语文是一门“生根”的学科,也是一项“深耕”的事业。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陆早才名师工作室将以新课标为指引,不断汲取前瞻性理念,开展前卫性实践探索,持续深化语文教育研究,共谱小学语文教育新篇章。

阅读 5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