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强调教育要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有集体荣誉感。可是到底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呢?
老师错了,学会道歉
我想从一节阅读课谈起。今天下午,给三四年级上了一节阅读课,孩子们参与得很不错,有几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今天也都发言了。比如子豪、佳豪等。而这样的师生互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第一次去三四年级上课,是上一次的音乐课。当时教孩子们唱歌,可是孩子们参与得不是很好。因为电脑不能用,歌词我没打印那么多,我请子豪同学到别的同学那里一起看歌词,可是子豪是拒绝的,说了好几次,他依然不为所动。我尝试拉着他过去,但是他依然“稳如泰山”,完全不在意我的邀请。我自己也比较着急,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冲着子豪发火了。
课后,放学离校之前,我又看到了子豪,还专门跟他沟通了此事,并向他道了歉。
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第二次上音乐课的时候,由于其他同学不小心碰到了子豪,子豪很不开心,又生气了,还不太愿意参与课堂互动。这一次我没有强拉硬拽,而是请子豪先在一旁缓和一下自己的情绪,子豪这一次没有拒绝,而是慢慢坐到了旁边。
一天的课堂上,子豪没有举手就抢先回答问题,当我想让子豪进一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时,子豪的表情立马变了,可能出于紧张,所以我稍微等了一会儿之后,就请其他同学先说了。子豪也就放松了下来。
我想,对于像子豪这样的孩子,可能确实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怀。家庭的原因造就了子豪以及姐姐青楠的性格——有时内敛害羞不敢说话,有时固执甚至是用很不好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作为老师,不能去激化这种情绪,而是应该找到更加缓和的方式去帮助他们面对这种情绪。
再后来,一次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了青楠(子豪的姐姐)和子豪,子豪很开心很爽朗地跟我说回家的事儿。看到子豪的变化,我内心也是有一些小喜悦的。
接受孩子的帮助
五年级的青楠也是如此。青楠是子豪的姐姐,姐弟俩有着几乎同样的性格:倔强。前几次五年级的生命课,对青楠整体的印象就是:上课不怎么投入,不说话,几乎不回答问题,请她发表感想都是呆呆地坐着不说话……
可是我很少批评青楠,我在尝试多了解这个孩子一些,想要知道原因出在哪里。所以在课堂上尽量不让孩子处于尴尬的境地。
昨天,我在操场粘贴户外课堂规则的时候,青楠很好奇也很开心地跑过来,问我要不要帮忙。我掩藏着自己的惊讶,然后欣然接受青楠的请求,邀请青楠帮助我。我还请青楠帮忙把双面胶的垃圾扔到垃圾桶,她也欣然同意,并很快完成了任务。
看到孩子的变化,我是欣慰的。我想,师生关系可能就是在这些小事情当中体现出来的吧。我们温柔一些,宽容一些,包容一些,多接纳一些,孩子的世界也会多一些温暖,孩子多了安全感,他们就不再惧怕和恐惧,他们的世界里便繁花遍野。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是当我们做错了能够给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当孩子不愿意参与互动时我们能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当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愿意提供帮助时,我们及时接受孩子的心意。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爱,安全感是不是就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