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记李碧华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清风明月
创建于2021-09-26
阅读 2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朗诵音频《昆明的雨》

00:00
08:43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初秋的上午,天气甚好,不热不燥,很适合读书,不信,你听听,宝文学校的录播室里传来了阵阵书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我校初中部语文骨干教师李碧华老师的公开课的课前环节:古诗词朗诵与品鉴。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具有文学特色的散文,语言淡而有味,内容上形散神聚。李老师先对课前预习进行了检查,通过练习进行了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探讨。

课堂学习环节,李老师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1)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教室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段对卖杨梅的小女孩的吆喝声的文字,李老师特意让班里的女生们读给大家,让她们的声音来演绎昆明雨中空气的柔和。

在品味语言环节,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接着谈感受,自己去体会感知,再与同学们分享。

最后的拓展训练,李老师让同学们默写跟雨有关的诗句,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有描写秋天的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春意黯然的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缠绵悱恻寄相思的雨“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最后的一段影像,最真实的记录了昆明的景物,让学生们最贴近的了解了昆明的风土人情。

《语文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的读是能力的培养,也是检验,在此基础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做到了这一点。

以读促讲,朗读形式多样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因此,本课先让学生默读,圈点勾画,再让学生细读品味,朗读展示,整堂课贯穿默读、跳读、自读、互读、朗读展示、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了从文本出发,以读促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当然,课堂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每节课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让我们的课堂尽善尽美。只有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和反思型教师。

阅读 2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