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三大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和京西永定河文化带,支撑起了北京作为900年建都史的文化框架。尤其是长城文化,在北京最为突出。
走进密云东部的关上城堡,去感受古残长城的历史美好,是实际体验长城文化的直接接触。
其实,没开放成为景区的残长城在北京和河北很多很多,为什么说要看看这段叫关上城堡段的明长城呢?
大有看头。
长城的灵性与情感源于古时的建造者,是他们赋予了万里长城那坚强的性格与骨骼。万里长城从东端山海关到西端嘉峪关,绵延万里之余,敌楼、墙体多建于险峰高岭之巅。而墙子路长城所在的山村,山势不算险峻,但其却有极其独特之处,全国惟一的“V”字形长城就在这片山峦中。
沿着近乎于90°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无论远观近看,皆为标准的胜利者之“V”的手势造型。不知是否巧合,这“V”字背后着实存在着无以计数的次次狼烟战火。
我查了长城文化带的有关史记材料,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了防御漠北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进犯,朝廷开始在墙子路修建长城,也就在此时,墙子路这个地名才正式载入史册。嘉靖、万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役。墙子路长城屡屡战火后于万历三年重建,再毁于万历十年前后,再次重修…
当时墙子路关,统领士兵万人,主要布防在今平谷地区的各个关口(如关上、镇鲁营、熊儿寨等)。墙子路长城跨越了流向密云水库的清水河,河水就从长城下面的水关钻过去,因此有“一水流二关”之说,长城就在水关以南的山上。
向城外望去,群山叠嶂,不由得想起1976年,参军第一年,坐绿皮火车途径墙子路,然后钻到兴隆的大山里,其实就是当地也叫燕山大峡谷的地方。
继续向上,视野更宽,心静也随之安静下来。荀子在劝学篇里说过,登高而招,胳膊没有加长,但很远都会有人看见。位置不同的结果。
如今,我们是站在了长城的上面,似乎,历史会看得更加清楚?应该看清楚并牢记!
记得参军那年到兴隆部队报到,正好是三月三那天,正好也是正午十分,绿皮从北京站出发,车经过墙子路车站停靠,我从车窗向外张望,涌上心头的就是一句话,穷山恶水。十九岁的心正开始跃跃欲试的腾飞了。
高度如今让文化人叫成了格局,格局高了,视野就宽,能让人看到的机会就更多。做人如此,旅游的开发,也是如此。
长城文化,确实能体现中国文化最经典的内涵,能读它,不见得都懂,但是从建筑艺术上面的体现,敌楼,空心的,实心的,障墙,垛口,雷石孔等等,精细,严谨,几百年屹立,如果不是人为,肯定不倒不垮。
终于爬到这个角度看长城,好个V字,更加曲折。
春寒料峭有些冷,坐在山腰看过去,心情很绕。
有人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坚强中透着荒唐,万一路选错了,还走?
但换个角度想想,既然想走,就走吧,没人拦着,那也是生活。就像儿时歌谣,冬天热,夏天凉,见了老头叫大娘。
行走就是硬道理,不同路有不同人走,需求就是市场。用在旅游开发和说教上,管用。
虽然道不同可以不相为谋,和谐相处还是可以的。就像在中学时代,学校里最好的同学是朋友,最闹腾的同学关系也很好。这就是哲学。
倒不是因为我有多好,因为那些闹腾的同学没人真心对待,我对他们的尊重,换来了他们在我面前的平静。
旅游也是一样,看山看水看世界,左不过是生活,和谐相处应该是科学的。心灵鸡汤里常说:盆友本就是用来欺骗的,不用欺骗的叫伙伴,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自我。
疫情之后看旅游,如果能开始货真价实,就算是坏事变成好事了。如果不再把旅游当成菜摊,就算是中国旅游还有救。
帮扶有前提,互助有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抱团管用。其实我们想说的,我们的旅游,在盈利的时候从来不会抱团。
所以,疫情之中说旅游,淘汰落后的生产力是最大的收获!
看长城,想人生,面对的还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