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读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1937少年的征途》

葱花
编辑于2023-04-12
阅读 3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家好,我是来自赣州市金星小学五年级4班的温程涵,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是《1937少年的征途》,是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获奖作品,受到聂震宁、王泉根、林文宝、徐坤、李洱等权威名家的一致好评。作者以抗战时期南京沦陷为背景,讲述了洛桐和秋芷两个少年逃离南京,历经千辛万苦,一直逃到重庆大后方的故事。洛桐是南京下关一个普通渔民的孩子,他的母亲在家境富裕的秋芷家做保姆,家境的悬殊并没有妨碍两个人成为最好的朋友。洛桐带着秋芷,在南京城各处游玩,度过了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战争来临,两个少年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故。秋芷在离开南京逃难时与父母失散,洛桐的父母也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死,两个少年没有被击倒。洛桐护送秋芷逃离南京,去重庆寻找秋芷的父母。两个少年辗转几千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重庆。秋芷与父母重逢,洛桐则立志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飞行员……

        何为文学,文学为何?文学的根本使命大概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有些使命无疑是崇尚的。实际上,我们的文学先人一直是这样看待文学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是因为人们发现文学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这样的文学史和文学家。

        文学要有道义感。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和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劣质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这人类走向文明和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

       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的世界,就没有今日的人类。人类应当向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混盲与昏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今日的人类与昔日的人类相比较,其区别在于今天的人类有了一种叫“情调”的东西。而在情调的养成中间,文学有头等功劳。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

      《1937少年的征途》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战题材小说。作品从一对小儿女洛桐和秋芝在战火纷飞岁月里的遭际入手,以孩童的视角和感受,对抗战作了多维度展现。“征途”具有双重寓意,既是一个少年成长的足迹,有时人类抵达精神高地的跋涉。作品充满质感,叙述简介,表达精准,细节丰富,歌颂了和平的宝贵,赞美了为和平付出艰辛努力的人。

       七月的一天,我又坐上了小火车。车还未启动,就听到一个戴着灰色软帽的报童在车厢里大声喊着:“号外,号外!”......

       那天早晨,我破天荒狄早早到了学校,结果发现还有一个比我更早。叶夫子正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双手拄着拐杖,像一棵古树一样立在那里,看到我,他也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他居然朝我笑了笑。

       我们也不清楚现在在什么地方,因为根本找不到人问路。我们记着牛爷爷说过的,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就尽量找大路走。我们沿着一条大路往前走,来到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也被彻底摧毁了,到处是断瓦残壁,余烬黑烟,带血的被子、衣服扔在路边,周围空荡荡的,一片死气沉沉。

     从看到长江,到走近长江,还有还远的路。

     但是看到了长江,就看到了希望。

     队伍里每一个人脸上都有了神采,就像心中有一团火点燃了。我们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脚步,行进的速度变快了。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美哉”。每次读到一本好书,就是这般欢喜的心情。     

阅读 3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