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衔接 见未来——一日生活中的数学

滨湖美加幼儿园
创建于2023-04-06
阅读 32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结合我园此前开展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本次课程聚焦于科学领域中的数学,继续努力深挖教育价值,通过专题培训,深入了解学习数学九大核心经验:

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相关知识。

集合与分类

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所谓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男女生分开入睡,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能够在实践中自然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特点和意义。

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在物理、几何或数里可发现的所有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认知就是对事物和对象的具有隐蔽性、抽象性的规律特征的认识。

幼儿按男女分开排队、入睡,可通过练习学习不同的模式。

计数

计数亦称数数,是指数事物个数的过程,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幼儿根据人数分餐具、数水果数量,可根据数数将数字与实物相对应。

数符号

数字符号又被称为数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代表数词用来计数的一种符号。数字是抽象的,在自然界和幼儿的生活中,每个数字代表一个数量,是“多少”的快捷记录方式。

让幼儿理解数字的符号意义,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

数运算

即由集合的两个元素结合成这个集合的一个新元素的法则,如3+1=4。

寓教于乐,通过仔细观察、探索,运用已学的数学经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

量的比较

量的比较包含不连续量的比较和连续量的比较。不连续量的比较指两个集合元素数量多少的比较,一般采用重叠、并放、连线的方法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连续量的比较指对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远近、快慢等进行的比较。

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通过量的比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测量

即把一个待测定的量与一个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常用的计量方法是直接计量法,但它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仅是一种非标准测量,也通常称为自然测量,即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而非标准测量物(如尺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每个人的“手臂”可以是测量的工具和单位,“一手臂”的距离让幼儿可以感知到与身边同伴的距离是多少。

图形

包括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和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让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变换,并且引导幼儿清楚的区分自己的前后、左右的方位。

空间方位

指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

幼儿将鞋子、被子放置在自己应放置的位子。

阅读 32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