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早春二月的某日清晨,我在与全国人民一道集体“阳过”复原后,打算开启漫游之旅。这时突然灵光一现,第一个目的地急急地从我脑海中蹦出来,仿佛它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魂牵梦萦,那就是被喻为“千年瓷都”的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因在昌江之南,始称“昌南”。它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北宋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偏爱镇产青白瓷,遂以皇帝年号赐其名为“景德镇”。
记忆中,去景德镇不下五次。各种旅游线路组合,无论是去婺源看油菜花、祁门访茶,东林大佛礼佛还是去歙县徽州古城、铅山河口古镇、廿八都古镇和浮梁古县衙......都会去灵魂打卡地——景德镇游历一番。
而景德镇最最吸引我的,当然是中国陶瓷博物馆。流连于历代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循迹于朝代变迁的物化见证,每每进馆时兴奋期待,出馆时呆呆傻傻,老半天缓不过神,仿佛魂魄还留在馆里,不愿意出来,跟不上我的脚步。而这时的多半时候,我们会在位于博物馆中庭的咖啡厅小驻片刻,让还在古代飘荡穿越的灵魂慢慢跟上来。
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让我从一个陶瓷小白成长为轻熟的甜白。从景德镇高岭土、低温陶高温瓷和中温炻器差异;从拉修坯、绘画施釉到烧制的制瓷工艺流程到龙窑馒头窑等窑炉类型;从唐宋元明清的瓷器特征到康雍乾的瓷器差异;从瓷器烧制时间、地点、特征和窑别的分类方式到朝代、年号、工艺、纹饰加器型的命名规律......每去一趟景德镇,都会多学到一点。
景德镇近十年的变化,我是有深刻感受的。
一是它又变得烟火气十足,再次喧闹起来。十年前记忆中的景德镇,虽然欣赏美的灵魂在天堂遨游,但一回到现实,就会有很多不适。特别是夜晚,哪怕开车行进在市区内的繁华地带,也是黑黢黢一片,像电影中的鬼城,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一片昏暗的“矿井”下默默生活。我们哪怕寻找一家正常像样的酒店,也要在漆黑的城市中转悠老半天。
而这次来,街头灯火通明,大街上汽车喇叭声、川流不息的摩托车和人流争先恐后,仿佛都急吼吼地奔赴某个未知。晚上去御窑博物馆打卡拍照看展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去博物馆打卡早已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景德镇几乎成为了网红城市。
二是这里夜晚和周末都有了许多陶瓷市集。出门赶集是我的最爱。在人头攒动中流连于一个个摊位,欣赏挑选当地的土特产,仿佛把当地的精气神都吸纳到了身体里,每个毛孔都获得了滋养。
乐天陶社集市和陶溪川集市代表的是景德镇的朝气和活力,海内外景漂一族和本地陶瓷院校的大学生们制作的原创陶瓷作品,在继承景德镇制瓷传统的同时,又与现代时尚创意理念相碰撞,总希望转角遇到惊喜。这里除了原创陶瓷,还有手绘、漆器、玻璃、收拾等各类物品,十分丰富。
三是三宝村的巨大变化。这次看到的三宝村,占地面积几乎比十年前扩大了十倍,远远地就能看到“三宝国际瓷谷”、三宝国际文创中心和全球陶瓷产品创新中心的宏大叙事。而我当年来时,只是在道路的尽头,村里泥泞的土路边,两旁林立的陶瓷工艺坊里随处可见国外陶瓷艺术家们在默默地工作着。我们生怕大声喧哗会打扰了他们。街上稀少的店铺也安静地矗立着。
一、中国陶瓷博物馆
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收藏陈列着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陶瓷珍宝2万件左右,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2015年景德镇陶瓷馆新馆正式开馆。
每次逛中国陶瓷博物馆,我都会逆着人流,从六楼陶瓷雕塑长廊开始,逐级拾阶而下由现代、近代向古代穿越。从新中国后雕塑瓷、毛瓷开始到民国时期陶瓷彩绘;到景德镇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清代陶瓷;再流连到明代官窑器的青花、斗彩;元代的青花瓷、宋代的影青瓷,到五代时结束。
去过几次之后,我逐渐体会到两点:
一是陶瓷工艺与制淘原料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没有高岭土的出现,就无法成就景德瓷的坚硬、洁白;没有从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钴蓝料,就无法造就元青花及明早期的青花瓷。工艺上比如在宋代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基础上,改良到不同温度窑炉,二次烧造的釉上彩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不同时期的陶瓷制品,是各个不同朝代实力昌盛与兴衰,帝王的个性特质,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明成化鸡缸杯是成化帝朱见深恋母情结的完美体现;清光绪帝虽文化多元、仿古创新,审美高级,但由于国力式微,青花纹饰模糊,含混不清,釉里红呈色技术掌握欠佳,瓷器咋看初美,但细瞧则透出万般无奈。
在陶瓷博物馆最最让我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的是清雍正一朝的陶瓷珍宝。
雍正朝的瓷器釉面温润光洁,胎体细腻洁白,小件轻巧玲珑。它的青花造型在表面对称规整、比例协调的线条上,自带一种气定神闲的节奏和韵律感。像极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在单调重复的巴洛克复调曲风中,仿佛已洞悉了宇宙万物的哲学秩序,清澈见底又隽永唯美;又仿佛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智者,没有情绪,绽放出安然和自在的花来。
它的粉彩色泽清雅,不需要像康熙朝的大气恢弘来撑门面,也不用像乾隆朝那样的高饱和度强势审美来光耀它。它更像一位芊芊作细步的大家闺秀,经过300年的风雨,仍然能够穿越到现代,款款向我们走来,不卑不亢地与我们对话。
它的单色茶叶末釉,黄中杂绿,质地细腻,古朴清丽。它的瓷器仿佛在一众粉墨登场的名角演员中,无需表演,自带光芒,当你离开时,也会牵引着你,让你不自觉地频频回首,不需流盼而灼灼生辉。
雍正帝为人严谨,隐忍内敛,对御用瓷器的造型、花纹等,必须经他亲自审定后方可烧造。他高标准高要求,凡是有瑕疵的全部销毁。真是物如其人,每件作品都近乎完美,无懈可击。雍正一朝,仿古创新工艺达57项,虽真是难为了督陶官唐英,但却为我们留下了绝世珍宝。
二、陶瓷市集上的匠人们
(一)陶溪川创意集市
陶溪川创意集市位于市中心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它是以原国营宇宙瓷厂工业旧址为核心打造的文创艺术空间。集市于每周五、周六和周日15:30-21:30开放。景漂创客和陶瓷学院的大学生们带着原创的陶瓷生活器、装饰器和服饰织物等手工艺品,在两米见方的展台上展示创意。我们是周五晚上过去的,摊位多达好几百个。
逛了一圈之后,我还是略显失望。重复雷同的居多,有的只仿古无创新,有家釉里红几代传人,做工传承到位,但勾不起购买欲望;有的只会细描勾画,已不会烧制陶瓷;有的想创新无想法,底蕴支撑不够......只有一个摊位让我眼前一亮。那个小伙子的摊位前堆满了人。看他的陶艺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人物为主角,但又都融入了自己现代的想法。顽劣的美猴王,调皮的五爪飞龙,跳跃的玉兔,愁眉苦脸的狮子,笑靥如花的菩萨,幽默苦笑的钟馗,虽都透着拙气,但都栩栩如生,增添了人性,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小伙子戴一副宽边眼镜,蓬乱的长发飘飘,说话谦和有礼。他刚到景德镇一周,是学设计的,来景德镇投奔学陶瓷的姐姐,打算学习陶艺制作,成为景漂一族。难怪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思维尚未固化的。
(二)乐天市集
周六上午的乐天市集是浓烈而吵闹的。
乐天市集位于景德镇老雕塑瓷厂里面,从雕塑瓷厂大门口进来,几百米外就开始人头攒动,道路两边都是陶瓷店铺。市集里摊位林立,几百个摊位无缝衔接。市集上的摊主来自全国各地,各类日用瓷、艺术品、服装饰品等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有的摊位前门可罗雀,有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狭窄的过道无法通行。
在一片嘈杂吵闹中,转角竟然偶遇一方宁静洁白的天地。这个摊位与其他摊位不一样,它的展品全是白色的贝壳意象类陶瓷制品。摊位有场景搭建:亚麻白色桌布上,一个长方形的透明木框笼屉中,遍布的黄沙上有倒放的贝壳样碗和勺。在笼屉上面是插上艳丽粉红色鲜花的花瓶和白色瓷罐,在笼屉的前面是形状各异、造型婉约的白色杯碟。这束花映衬着这些洁白的瓷器更加剔透光洁。杯碟仿造着贝壳粗粝的棱状纹路,碗和花瓶器具口沿都呈现一种海浪的弯曲绵延,整个摊位弥漫出一种安静专注的美。
抬头看到摊主是一对容貌姣好的年轻情侣。男孩是黄石人,女孩是重庆人,他们都毕业于武汉美院陶瓷专业,在浮梁买了房,在景德镇专心制陶已经七、八年了。言谈中,能感受到他们对母校的眷恋和热爱。他们还拿出彰显他们作品理念和特质的宣传册送我。
三、三宝村的“繁荣和没落”
也许是我这次去的时候已近黄昏,整个瓷谷里文创建筑落寞地挺立着,摆摊的陶瓷市集空荡无人,零星散落的陶瓷工坊也默默地关门闭户。
网上查了下资料,原来三宝村已经成为了一种电商、文创加旅游的脱贫致富模式的蝶变现象了。市集改陶瓷直播,将文化作为资源,资源变资产,不断复制致富。连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都收费10元。
而1995年的三宝陶艺村只是海外归来的陶瓷学家李见深想在景德镇做一个私人工作室,1998年不断吸引了世界各国陶瓷艺术家置身其中,大家在陶瓷沙龙中互相交流创作,激发灵感。唉,创新灵感之村成为了复制啃“老”的致富资源。天生丽质无法赏,浓妆艳抹才为美。
这次我又看到了十年前在三宝村淘到的一个一叶知秋杯子,那是一位韩国陶艺家制作的。
天青色的杯体暗含花纹,杯柄是一片影青色的树叶,脉络清晰,叶片弯曲的弧度正好用拇指和食指扣住,杯口弯曲不平的弧度让茶杯灵动起来,整个茶杯显得清新隽永,当年我一眼就被它的独特设计所吸引。
而这次看到的这个同款茶杯与我当年买的那个完全貌合神离,胎体粗笨,烧制工艺低劣,我心目中的“崔莺莺”秒变“烧火丫头杨排风”。感觉吃了个苍蝇,内心滋味真是无比地震撼。
与卖杯子的姑娘聊天,她说那位韩国陶艺家应该已经离开景德镇了吧。
那面千年陶艺墙——2004年由美国艺术家和李见深老师用废弃的窑砖和古瓷片共同创作的,三宝国际陶艺村的标志性作品,仍在街头寂寥地矗立着,默默地见证着三宝村的“繁荣和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