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研学:白耇庙

听雨客船中
创建于2019-05-14
阅读 4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把位于模范巷33号的白耇庙选为泉州市新村小学古城研学的第一节课,基于多重考虑:离学校不到100米;是中国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泉州市新村小学于1962年创办于白耇庙,当时校名为鲤北民办小学。

白耇庙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的后面写着:“明代锡兰山君长邪巴来那后裔创建,历代有修茸……”

  保护碑边有块《《重修白耇庙碑记》。

古城研学小组的同学们认真地阅读。

  《重修白耇庙碑记》记载了一段历史故事:据《明史》记载,天顺三年锡兰国王派王子出使中国,随郑和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公元1466年,锡兰国王去世,王位由外侄继承,无法回国的王子只好定居泉州,取“世”字为姓。后代因入赘男青年许闯改姓“许世”。思念故国的王子和后裔在泉州建起家庙——白耇庙。

  1996年,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在市郊东岳山麓发现锡兰王子墓葬群。泉州女子许世吟娥作为锡兰王子后裔,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被斯里兰卡政府和人民称为“锡兰公主”。

        庙门前的古井几百年来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源源不断地出泉。
        白耇庙为歇山式建筑。

  庙门上高悬“白耇古庙”的匾额,奇怪的是,踏进门内,另一块匾额上却写着“白狗古迹”。难不成是出现错别字?询问看庙老人才知,白狗庙名称最早见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4•军制》和乾隆《晋江县志•卷7•武卫志1•制置》。到了清末,泉州进士林骚认为“白狗庙”的名字不雅,用同音字“耇”代替,取白发老人长寿之意。

        太极八卦代表道教,白耇庙的多元文化可见一斑。
        中国的四大门神:神茶、郁垒、秦叔宝和尉迟恭。
        中国的四大门神:神茶、郁垒、秦叔宝和尉迟恭。
        庙中全景。
        我们在庙中找到一幅藏头联,上联是“白震无私荣封北郡”。
        下联是“耇级有功威镇南宫”。
        庙的正中从左到右分别祀文昌帝群、北郡王真武帝、田都元帅。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北郡王真武帝为杨家将中的杨六郎;田都元帅为泉州南安人雷海青。
        这副对联写出了雷海青可歌可泣的生平事迹:安史之乱间, 雷海青被安禄山俘虏后, 同其他梨园弟子“相 对泣下”,继而“西向恸哭”,“以琵琶掷安禄山”, 表示不屈和反抗,体现了忠义的高尚品格。后来,雷海青被唐玄宗封为“梨园总管”,民间称之为“戏神”。

  庙的左边奉祀着印度婆罗门教的毗舍爷。形似白狗的印度洋山神安然地坐蹲着享受香火,双前脚撑地看着信众。   前面的庙柱写着有一幅生动的对联:“舍爷维中斯情谊,灵神庇佑泉郡人”,联中讲述的就是白耇庙中的海丝文化,中指中国,斯指斯里兰卡。

        白耇庙外的左转角处,有一座四角攒尖、红砖砌成的敬字亭。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秉持着“敬惜字纸”的传统理念,出于对文字的爱惜和敬畏,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毁弃,而是收集起来,放入“敬字亭”中焚烧。
        敬字亭上有两方印度教石刻。这方记载了“牛、磨盘、林加和尊者”的故事。1930年,德国学者艾克和瑞典学者戴密微来到中国考古,特地考察了泉州白耇庙这两方石刻,经考证,石刻内容是古代流行于锡兰的印度教神话故事,由此断定白耇庙是印度教寺庙。而在元代,泉州的印度教也确实盛极一时。

敬字亭上的印度教石刻,这方象、蜘蛛与磨盘、林加”的故事。

        这两方石刻都为复制品,真迹早已移走保护。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我们发现,所有的网页都写两方真迹在泉州海交馆。杨清丽老师电话采访了原泉州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锡兰公主许世吟娥的丈夫孙亚宏,才知道一方石刻在泉州海交馆,另一方石刻在北京国家博物馆。

  行走中有故事、习俗、风土、人情,收几页传奇在行囊中,泉州市新村小学古城研学小组在行走中发现,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宝库,等着喜欢本土历史的人前去邂逅、解读、珍藏。

阅读 4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