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家乡情 难忘双水井

秦大德
创建于2023-04-06
阅读 33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双水井,地名,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三庙镇白鹤湖秦家沟中游右岸,此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双水井一名因并排的两口古水井而得名,该古井在清康熙以前就存在,据清同治秦氏宗谱记载,清康熙42年(公元1701年),秦家入川始祖从湖南永州迁至双水井,可以佐证该井其存在时间至少在康熙42年前,具体凿成时间已无法考证,该井两眼井口并列,挑水人立两井之间,左右手各从左右两边井中提水肩掮回家,井水甘甜清醇,冬暖夏凉,润泽乡邻千百年,现村民仍在饮用该井水。

  双水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为凤山乡七大队5队,后镇乡拆并,大队改村,队改社,现属为三庙镇白鹤村,土地面积500余亩,上世纪八十年代常住人口约150人,居民姓氏以秦姓居多,另有王姓,蔡娃,陈姓,蒋姓,李姓,都属各个时期移民到双水井。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包产到户,世代以农耕生存的村民生活得以改善,告别饿肚子的日子,逐渐实现温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地人开始外出做生意,到外地收破烂,人们俗称‘收烂’。亦叫做‘收荒货’。从事该行业有20多人,全为各家主要劳动力人员,人们开始进入半耕半商的生活模式,多数家庭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村民加入打工的潮流,远离故土外出到全国各地务工,曾经收破烂的一些人也弃耕在外租房从事专门经商,还有的通过升学在外工作,至此当地常住人口开始下降,随着经济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们陆陆续续就在城镇购房,有的甚至迁走户口,现在户藉人口70余人,常住人口10余人。人口流失导致耕地荒芜,杂草丛生,倒是成就了现在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的美景。

  现在原双水井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外购房,客居他乡,曾经生养的双水井便成了他们的故土,要回趟家乡实属不易,长期以往导致过去一起生产劳作的乡邻,一起嬉戏成长的玩伴见面的机会都很少,甚至有些见面也不能相认,更不用说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后生,更是碰面也不相识,随着时光的流逝,没在双水井生长的后生会淡忘他们的家乡,但在双水井生长的人永远铭记生我养我的那抔故土,这些人大多数已步入中、老年行列,在这阶段的人们又特别怀旧,多年未谋面的老乡突然见面总难掩相见的喜悦,总有说不完的话,虽然过去穷,但大家似乎都没谈及过去的如何穷如何苦,更多的谈论是过去的欢乐时光,这也完全体现了我们双水井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憨厚淳朴民风民情。人生短暂几十年,时间过一天少一天,人见一面少一面,于是大家都希望有机会回双水井相聚,以自愿的方式,自筹资金做聚餐费,经大家酝酿,确定每年清明节,借大家都回家祭祖的机会,聚在一起,追忆过去,聊聊家常,把酒言欢,今年清明节的聚会算是第一届,也算一次尝试,虽然时间匆忙,但大家积极性很高,参加人员共计90余人,办桌席9桌,好多年没相见的老乡终于相聚,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饭前饭后到田间地头转转,看到曾经生我养我的家乡、曾经辛勤耕作的热土总有发不完的感慨,席间大家都吃得开心,谈得欢乐,也算实现了聚会的初衷,部分人因工作或路途遥远等各种原因实在不能参加也在情理之中,今后还有很多机会参加。大家都期望今后每年清明节相聚双水井,不见不散!

双水井大院子:建于民国时期,系红岩英烈秦耀之父秦宝臣修建的座房,属四合院,原建筑有正堂,厢房,戏楼等,解放后分给普通百姓做住宅。后原建筑陆续拆掉一部分,现存建筑多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蔽不堪。

大院子正堂屋雕花窗

大院子正堂屋前右石狮

大院子正堂屋前左石狮

大院子戏楼

小院子雕花立柱石

大院子正堂屋。

公路直通大院子坝子

与双水井隔河相望的半边山

远眺老虎山

丰收时节的双水井

双水井码头

来自四面八方的垂钓者。

看蔡秀明的笑脸,没有上亿的资产是笑不到这么灿烂的。

聚餐场景

聚餐场景

聚餐场景

聚餐场景

聚餐场景

聚餐场景

正对面,长发,苹果脸美女是秦大云哥的小女儿,只知道乳名叫‘红艳’,不是这次聚会脚踩脚都认不到。

长发美女是刘海元老哥的小女儿,乳名‘小小’,现在是北碚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们双水井飞出的金凤凰,不是这次聚会,多绝大多数人认不到她了。

聚餐场景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00:10

聚会视频

01:00

聚会视频

01:00

聚会视频

01:00

聚会视频

明年双水井再见,不见不散!

阅读 33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