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谓之清明
皆清洁而明净
万物生长此时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孩子们通过视频初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一些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一次断了粮食,他的随从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
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就领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重耳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出山。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就在这天大家都不烧火做饭只吃凉食,因此这天也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跟清明一起合并为“清明节”。
扫墓是清明节古已有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为故去的亲人扫墓烧纸,有些地方还会给土坟填土加固。也有的地方不烧纸不烧香,这和现在的环保要求有关,但也有寒食节禁火的原因,在这些地方大家采取的是在坟头或墓碑前放一束鲜花💐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简单了解一下风筝的结构,知道如何进放风筝。
一群追风筝的小可爱们❤️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特别被儿童所喜爱。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插柳避免疫病了。
生命教育重要吗?在我看来它不亚于知识科普。它可以让孩子学会面对爱与失去,明白生活中家人朋友之间感情的珍贵,更懂得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身边的人。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不止有爱与快乐,也难免会遇到亲人的离去,或喜欢的宠物、精心呵护的植物死亡的时候。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疏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颗种子,掉在了土里。
它努力吸收水和营养,慢慢开始发芽。
阳光照着它,它快乐长大。
风跟它打招呼,蝴蝶跟它打招呼。
它越长越高,树枝也越长越多,小鸟来找它玩耍,蚂蚁在它旁边安家。它开出漂亮的花朵,蜜蜂嗡嗡嗡围着它飞,这朵花钻钻,那朵花探探。
很多的花朵最后变成了果实,挂满了枝头。
果子开始熟啦!
每个果子里面,都有好多颗种子。这些种子掉在土里,又开始发芽。
小小一颗种子,真神奇!
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艾斯本很想念爷爷。一天,爷爷出现了,原来他变成了幽灵。爷爷临终前有一件事忘了做,但想不起来是什么事了。四天里,艾斯本每晚和爷爷在一起,一同回忆过去快乐的时光,一起寻找没做完的事情。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原来爷爷没做完的事情是——还没有和艾斯本说再见。告别之后,爷爷安静地走了,艾斯本也终于放下了对爷爷的牵挂。
在寒冷的冬天里,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他希望大家不要太难过。春天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分享他留下的难忘礼物——教土拨鼠剪纸、陪青蛙学溜冰....在回忆中,大家的悲伤终于慢慢抚平。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谈起生命教育,而图画书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阅读和引导,疏解悲伤,也学习珍惜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