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翠翠——凤凰印象

今夜无眠
创建于2023-04-05
阅读 2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凤凰的广告词乃是---为了你,这座小城已等了千年。

青山、绿水、古桥、吊脚楼;

寺祠、亭阁、民居、石板街; 

傩戏、苗歌、鼓舞、拦门酒;

城楼、碉卡、烽烟、镇竿人。


一万人爱凤凰自然有一万个理由,一百人讨厌凤凰也有一百个理由。

    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便被那样一个山灵水秀,宁静安祥,人情丰富,却又与世无争的凤凰所深深吸引。清澈的河水,青绿的小山,轻盈的清风,更重要的是,那里可以让人回忆起《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


在去凤凰的途中,我一直想,渡口的翠翠等到她的阿哥了吗?


有沈从文、黄永玉等大师的妙笔点化,早将凤凰古城在心里读了千百遍。走入古城,竟无一丝陌生,如逢故人。

    黄昏时分,一江朦胧。河边的吊脚楼一半着陆,一半在水。楼的主体建在河边的岩石上,悬空的部分以长长的木头支撑。一根根长木头因岁月而黝黑,起名“吊脚”。楼的主人变更了一代又一代,吊脚楼却留存下来,经历了凤凰古城的平静与喧闹。


我们稍作休整,就急着出去赏夜景。沿河边的一侧前行,脚下是平整的青石板路。住处的门口不远,就有一座桥。华灯初起,波影灯光,勾划出夜的迷幻。河两边的吊脚楼,灯光辉煌,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显得格外抢眼,江中的竹筏点缀着几多彩灯,江上不时传来歌声、鼓声和欢笑声。


翠色逼人,便又想起了《边城》中那个被外公拾取了一个近身名字的“翠翠”。于是,眼睛开始盯着江里的船只寻找着翠翠。

    夜悄无声息地掩映了整条沱江,远处古塔通明的灯火,与周围人家里的灯光淡淡地投射在水面上,显露出班驳的色彩,泛起一道道鳞波。恰似翠翠羞涩的眼睛,在黑夜的掩护下大胆地探视着心上人。也许只有怀有同样感情的人,才能在这朦胧中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站在桥头高处,放眼望去、凤凰城,灯光刻划着古城的轮廓,繁星点点,光影摇曳,五光十色,疑似银河落古城。走在这样美丽古老而又新鲜的场景中,仿佛真的进入了梦中。梦中的翠翠,你在哪里,是在默默行走,还是等傩送鸭子?


我们连夜在城中的小街上转了一圈,因为有些累了,我只是匆匆走了一段就返回。回到宾馆,店老板公子要火腿肠,正好包里还有两包,那出来分享。一边吃着店老板桔子,一边和店老板捞家常。老板很随和,并不把我当客人,像是一位多年未见老朋友,谈话很随意,天南海北,人情世故,谈的什么也记不住了。人陆续回来,看到我在吃桔子,都毫不客气品尝起来。凤凰的桔子真甜,再加上人多力量大,我们到底吃多少桔子不知道,知道桔子皮有两垃圾桶。我拿出钱,老板笑笑摆摆手,说桔子不值钱,再说也吃了火腿肠。这下,无眠可赚大发了。枕着沱江的“哗哗”流水声,今夜,翠翠是否能进入了梦乡?

    一夜无梦,次日早起,沿着沱江边信步前行。凤凰,在晨风中深处浅唱,多了一份灵秀。清冽的风吹息了凤凰城的大多数灯火,古色古香凤凰城如出水芙蓉的翠翠,无施粉黛,素面见人。


清风拂爽,古城笼罩在弥漫的薄暮中。一条半月形的河流,将凤凰城分成弧形的两半。湿漉漉的屋顶,湿氤氤的青石板,湿淋淋的虹桥,视线中的景物都吸足了水分,显露出古城的味道。远处的炊烟正缓缓向江面袭来,沱江水面漂浮一层淡淡的雾气,在微风中徐徐飘动。水雾里,几只船上还有点微弱的灯光,蕴黄了一片江水和空气。晨曦中的凤凰城,一城烟黛,半笼寒江,瞒眼古朴。


孩子背着书包慌慌忙忙走着,妇女背一竹篓的蔬菜,缓缓而过隐入石板路,游客不慌不忙悠着四处观望。三三两两洗衣人,用木锤敲打衣裳,拍打着舒缓而又优雅的节奏,声响并未此起彼伏,恰似鼓点,敲开新一天的序曲。

    薄雾轻舟吊角楼,虹桥跳岩古城门,晨光中的凤凰是看不够的,构图元素丰富多彩,错落有致,浓淡相宜,空灵轻盈。这样的意境,无需雕琢,浑然天成。不仅仅成为摄影家的专利,轻易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收藏夹。

     


     

吃过早饭,我们又来到了虹桥。有江必有桥,虹桥就是这万般风情的“扣”。一江春水汇聚于斯,半城飞花由此生发。整座桥像一个美丽的片段,轻巧的把两岸的故事连接了起来。


虹桥是一座廊桥,桥身呈朱漆色,古朴凝重。雕花木窗,飞檐小阁,无不透着细致精工。虹桥修筑于何时,为何以虹为名,我都不知,也不想刻意打听。古时虹桥作为行人歇脚的地方,今天是工艺品一条街一样,划出间间铺子,或出售银饰或摆卖蜡染布艺。


立足桥上,把眼光抛出去。那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无数次呈现的吊脚楼,屋檐上依然雕刻着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飞禽。桥南两侧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吊脚楼,著名画家黄永玉大师的“夺翠楼”也座落于此。

    站在高处远眺沱江,仿佛虹桥就是凤凰的头部,而跳岩就是凤凰的尾巴。


水车那边,便是沱江上游的跳岩。跳岩,并非山岩,只是一条穿河的路桥。新跳岩分上下两排,礅用的是湘西地区常见的红砂岩,每块石礅都打磨得方正规矩,每一组由66个石礅组成,点缀在江面上,每块之间有四五十厘米的距离。众多游客排着队在跳岩上来回穿梭,体验着走跳岩的乐趣。我们也小心翼翼的踏上桥桩,一个石桩一个石桩的踩过去,每走一步,一股清凉的微风从脚边拂过,碰到对面来人还得小心侧身避让。上游的江水从这些石礅中分流而出,顽皮的打着旋儿和快乐的水花。河底柔柔的水草,合着水的流韵,依依柔柔地飘,不停的向游人招摇。江水无语,依然轻缓流淌;跳岩有情,相送尚还牵袂。


在跳岩的右边,也有一座窄小的木板桥,这是赌跳岩。这组跳岩始建于唐代,是古代从乾州到凤凰的古道,最初修建时是四十多块石礅,经常被洪水冲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重修,民国时期在石块上面加了木板,后来也有部分石礅被冲走。1950年,凤凰县政府加固了跳岩,缺失的石礅换成更大的,岩石底部用铁链串联,上面铺上木板,共有十五个石礅。


跳岩中段是拍摄沱江美景的最佳取景点,等同于站在了沱江的中心,可将两岸的吊脚楼、对面的虹桥,和来往的小船都收入镜头内,所以这里可以说是凤凰最受欢迎的摄影点之一。有很多当地妇女用竹筐背了各式各样的苗族服饰,出租给游客侨装照相。服装的颜色有红的、蓝的、白的、淡绿的,黑色绣花的,饰物主要是仿银头饰和仿银项圈。有很多游客都租了服装,穿上后摆各种各样的pose照像。


真的很佩服凤凰人的灵性和想象力,一个“跳”字,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把凤凰盘活了,它就像凤凰项上的项链,让这个小镇充满了生机。

    古城不大,步行即可。小憩后迈着悠闲儒雅的脚步,徜徉在青石板路上。从桥头踩着石阶而下,来到一条幽长的小巷,这里屋连着屋,门对着门,把个街巷挤得十分的窄小,一律青石板铺路。一条长长的从远古走到现在的石板街,缓缓地在脚下铺展开来,延伸着思绪与遐想。石板高低不平,石板残缺不齐,不知道经过多少岁月,多少脚步的打磨,已经磨得滑溜溜的,也把古镇的年轮记录下来。凤凰的小巷很多,曲径通幽的小巷古道,让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踏入迷宫,又在不知不觉中走完大街小巷,真是不得不惊叹她的魔力和磁性。路太长了么?或许是吧,岁月老人走了数百年,仍未见终点。


石板街是静穆的,无数个风云人物沿着沱江走出了山外,融入了历史的大舞台。沈从文受到感染,写出了传世之作,成为一代文学巨匠;黄永玉受到薰陶,画尽了人间风情,终成中国画坛奇才。一个个美丽悲壮的故事挂在了古城的亭台楼阁;一首首隽永秀丽的诗词咏诵在大街小巷里;一处处名人故居散落在小城的各个角落。

    凤凰古城里最长也是唯一可以称为“街”的,就是东正街。街道两旁古建筑群原汁原味,保存地较好,各类店铺均挂着仿古招牌,林立着一家又一家的银号、蜡染坊、小吃店、酒馆、茶馆和手工艺店,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都可以称得上是文物。


沱江人家客栈、流浪者酒吧、水上楼、吴花花腊染全在东正街上——东正街就是指的东城门里面最热闹的那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我们走走逛逛,在每家古旧的木板屋里为各种腊染、扎染、织锦、苗绣、银饰而流连。有家店铺特好玩,西风瘦马,店门口写着:本店只出售浪漫,不包办爱情;鼓励搭讪,拒绝欺骗。

小街上人头攒动,游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闪亮的银饰琳琅满目,银饰妆扮了苗家,尽显苗家风采。不禁买了一根银项链,回家哄哄老婆。街上也有当地人穿着不同服装,背篓的、摆摊的,夹杂在人群中。畅游古镇、疯狂拍照,没有目的、没有终点、边走边看,随意游荡。一个漂亮的美眉头戴花环路过,是翠翠吗?看身材,似乎杨贵妃?

    凤凰美食众多,品味的是一种文化。享用了驰名天下的苗家血粑鸭、蕨菜炒腊肉。 苗家血粑鸭,用鸭血和蒸熟的糯米混匀,待干了切成长方形的块状。热油一浇,放少许水焖一焖,至糯米恢复酥软,加些配菜即可起锅。细细咀嚼,糯米的芳香满舌尖,不觉胃口大开。湘西腊肉是用柴火熏制而成的,尽管外表丑陋如石头,但当吃上一嘴,你会感觉到有种浓郁而沉醇的鲜美荡气回肠。在凤凰古城内,饭馆多将腊肉与香干混合爆炒,油而不腻,特别下饭。酸萝卜是凤凰古城饭馆的开胃菜,几乎每个饭馆都有,味道酸辣爽脆,十分开胃。有的饭馆酸萝卜可以免费续吃,所以没有吃够的话还可以和老板要一份。古城里的小摊贩上也有酸萝卜卖,包你吃到满足。


最多的是姜糖。它不似糖果那样的甜得发腻,也不会象姜那样辣得透不过气。稍微的甜和恰到好处的辣, 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姜糖是一种蛮好吃的特产, 闻着喷香,咬着酥脆 。 这里的姜糖,有几十家,都是家庭作坊,自作自售的。一口或大或小的锅熬着糖稀,熬成粘粘的一团后,挂在墙上的大铁钩上,像和面一样不断拉长揉和再拉长,直至拉出韧劲来,而姜糖的制作更是一场杂技般的表演。一砣姜糖被挂在门口的钩子上,工匠双臂一拉,便扯出了一米多长的糖块。再拉成擀面杖粗的长条,揪一段,扔在案板上。然后用大剪子剪成一个个糖块,便完成了。导游讲:姜糖质地细腻,柔韧透明,味道甜中带辣,不含防腐剂,品味独特高雅,可以抵抗寒冷,促进新陈代谢,提神止呕,强健筋骨,消除腹痛,祛痰平咳,解百毒,排出人体多种毒素,缓解脏器压力。无眠也顺便捎回几袋送人。

    在湘西凤凰城街头,有一座醒目的碑墙。上刻三个大字:“凤凰城”,落款是:“朱镕基 辛巳春”。完全是逼真的题词格式。朱镕基严于律己,举世皆知,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正大光明。他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其实,朱镕基并未为凤凰城题字。事实的真相是,2001年4月8日,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凤凰城,当地官员请他题词。朱镕基只用毛笔在一张不大的宣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全文是:“朱镕基 辛巳春 凤凰城”。在这里,“朱镕基”三字单独一行,字体偏大,显然是题字的主体。而“辛巳春 凤凰城”在第二行,字体明显小于主体,且稍稍靠后。无论从排序先后还是字体大小,“辛巳春 凤凰城”显然是落款。当地为了突出总理题字对凤凰城的宣传效应,对这个题字进行了大胆而又巧妙的技术处理。他们把落款的“凤凰城”放大,移到第一行,取代了主体“朱镕基”。而把主体“朱镕基”缩小,放到落款的第二行;把“辛巳春”缩小,列入第三行。于是便有了碑墙以假乱真、似是而非的所谓题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些地方有山却无水,显得威武有余,妩媚不足;有些地方有河无山,又觉过于轻盈,有失厚重。凤凰古城背靠南华山,下临清澈的沱江,依山傍水,美得恰到好处。在宁静的自然与浓厚的历史的和谐共处中,在不同文化的汇聚中,在青山绿水的交融中,快乐与安静共存,古朴与现代兼容。凤凰才有了“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美誉。


古老而又年轻的虹桥、水中的跳岩、摇晃的吊脚楼、江边的名塔、浣洗的女人、古老的情歌,交织一起,述说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异,延续《边城》的故事。究竟,谁是谁的风景?


江水悠悠,岁月悠悠。有人来了,有人走了;有人赞了,有人叹了;有人哭了,也有人笑了。遗憾也好,嘲弄也罢,凤凰依旧。渡口的翠翠等到她的阿哥了吗?在河中戏水的少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沈从文呢?脑子里还有沈从文《边城》里最后的句子“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凤凰,也许我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阅读 2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