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娟的简篇

画卷
创建于2023-04-05
阅读 3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山不弃杯土,

        故能就其大;

        江河不捐细流,

        故能成其长。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浑源县教科局于2023年3月31日组织浑源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17人奔赴湖南株洲参加“智慧园丁新课堂”第二十三届(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例)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两天的学习,让我们感慨万分,收获颇丰。

专家简介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今天,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比万大的计数单位》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顾志能老师的课上,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顾老师从"知道"出发,追究"为什么"才是希望学生经历的有价值的学习过程。于是,寻求学生"知道"中的问题,抓住"知道"中的矛盾点,成为了顾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关于"计数单位",在我的经验中,大都是这么认为的:学生会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但不够全面。而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展现的经验水平还是颇让老师们感觉到了"意外"。学生不但知道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千万”,知道的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了"亿、十亿、百亿、千亿",而且还知道有"兆"这样的计数单位,有学生甚至知道"京"这个连我们一线老师都不太关注的计数单位。显然,对于本班学生,他们对计数单位的了解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的判断,已经不能用"知道一些,但不够全面"来描述了。而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如果仅仅以"知道"水平为追求的话,我们似乎已经不用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价值了。那么,教学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呢?

         在课上,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知道"还确实是有差异的。这从顾老师设计的"按顺序在格子中摆出相应的计数单位"的任务时,学生呈现出来的结果中看到:第一位学生呈现的顺序:兆、千亿、百亿、十亿、亿、亿万、万万、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

         第二位学生的说明:"万万"是错的,还有“万”也不对。第三位学生的说明:"亿万"也是放在“千万"的后面。学生在争论时,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已经自然生成。

          关于计数单位"十万"的讨论。相对而言,对于"十万"这个单位的"破",属于"完善"层面的,因为这个计数单位有"万"作基础,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首先以计数器演示"十万"的产生:1个万、2个万、3个万......9个万、10个万。提出问题:10个万用哪个单位呢?生:十万。问:从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这个地方用"十万",你们有没有想问的呢?

生:以前的单位都换字,这里怎么不换字了呢?生:以前的单位都用一个字,现在用两个字。师:你能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听到或者用到过"十万"作单位的例子呢?对于"万万" "为什么不是"则说不清楚的。而事实上,对"万万"这个看似顺理成章可以作为计数单位的东西,却后来没有作为计数单位出现,其背后道理的明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理解用"亿"取代"万万"作计数单位,建构数位顺序表与引出认识"四位分级法"的关键。当然,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也花了相对多的时间。首先是引发争议:计数器演示"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接着是1千万、2千万、3千万...9千万、10千万。此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计数单位是"亿",所以"10千万"始终出不来,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十千万"?可不可以用"万万"?从反馈了解到有几位学生同意用"万万"。教师顺势引导:生活中有听到过,用到过用"万万"作单位的吗?请学生举例。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表明"万万"是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但又为什么不用呢?再次引导思考。此时,带着学生回归数位顺序表中去"数"。如果用"万万"作计数单位,那么到了"兆"这个地方会出现"万万万"这个单位,再往后会出现"万万万万"这样的单位,此时学生显然已经体会到了,如此表达比较麻烦,与数学表达尽量简洁明了的特点相背离了。于是,学生在原有对"十个千万"用"亿"来表示的认识基础上,对为什么用"亿"作单位的道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当基本完成了三级数位顺序表后,提示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计数单位都放入格子后,也悄悄地呈现了规律,学生思考中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将"万"和"亿"改成"一万"、"一亿",并提示:现在规律变得更清楚了。于是学生也就很自然地发现"四位一级"的规律了。此时,教师呈现了计数器,请学生完整的读学习的计算单位,这节课对于"规定"内容课的教学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顾老师课堂的每个环节我都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规定的探索课。我相信在顾老师的实践启发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实践与探索。

                                             ——原宏波

讲座: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浙江省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讲座。

         讲座开始,顾老师讲了关于“让孩子数一亿颗米”的真实事件后,他说这位老师看似是“无心之失”实质是暴露了其对数学教学认识的模糊。接着顾老师从自身《一亿有多大》的课堂教学案例指出:引导学生学数学,关键是要动脑思考!而教数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思维的更好发展!之后顾老师又通过《十的分与合》《九加几》等教学案例演绎,为教师备课视角,上课要求归纳出三条理念:将发展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此为教学理念;挖掘每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维元素,此为备课理念;引导学生去深刻经历思维提升的过程,此为上课理念。

        顾⽼师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教学,记忆数学概念是抽象思维形成过程,⽽不是死记,要让学⽣经历归纳推理。确实,数学的题⽬是做不完的,不断重复刷题,只会让学⽣更加厌烦和呆板,缺乏学习的激情和思考。学⽣只有提升了思维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题⽬,才能够后劲⽆穷地持续发展。数学教学,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定要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去锤炼和发展学⽣的思维,这才是教学的根本⽬标。

        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这些变化曾让我们有些迷茫,而名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仿佛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迷茫之门,让我们在感悟中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王若敏

专家简介
课题:认识小数

  牛献礼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今天有幸聆听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认识小数》一课,一整节课的时间他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首先他通过温度计来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思想,在讲授新课的和过程中,他通过三项任务逐步让学生体会把1米平均分成10 份的思想。任务一在1米的尺子上如何找0.6米,通过数一数,满十进一如何得到1米。其次在1米的纸条上找到0.6米的位置,引导学生建立起将1米平均分成10份的思想。最后牛老师呈现问题三如何找到1.1米的位置,由前期教学中的铺设,这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1米平均分成10 份知识的延伸。在本节课的最后,牛老师又将1米的纸条变成了数轴,让学生找找0.3米在哪个点上?再次感受1米平均分成10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他们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他们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并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仝智荣

讲座:教要到位,又不越位

  牛献礼老师就《认识小数》和《小数的意义》分析了如何做到“教要到位又不越位”。

一、分析教材

        各版本教材在第一次“认识小数”时都把握了共同的原则:1、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小数,在米、分米、厘米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2、都是“规定”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初步感知1/10可以写成0.1“整数、分数、小数”都能表示同一个“量”。“小数的意义”各版本教材遵循的原则都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突出小数依据了十进制与位值制的原则。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意义”的教学有如下不同。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应当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单位“米、分米、厘米”来认识,以“小数点”为标识知道小数中每一个数字的现实意义。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单位”的意义与价值,即“同一个量,采用的单位不同,其结果就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初步体会现实的量的单位之间的“分”与“聚”。初步感悟小数点右边的“数字”的现实意义,但不涉及计数单位。总之,小数的初步认识中不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量”。​

教学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要找出谁是谁的十分之几,这是旧知识。                       二要牢牢建立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联系,这是新知识。如在1米的尺子上找到0.6米,明白0.6米、6/10米、6分米都在同一个位置,完成了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转化。 

         计数单位的不同导致度量结果用不同的数表示,计数单位越小,度量的结果越精确。拓展对“数概念”的系统认识(从自然数拓展到小数),初步体会到人类要追求精确,需要产生更小的计数单位,完善、丰富学生对“数”的认知结构,渗透位值制的思想。

                                              ——孔晓丹

专家简介
课题:复式统计表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它研究怎样以有效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带随机性的判断,甚至对可能作出的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

         2日下午第一节课,孙敬彬老师的《复式统计表》,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你喜欢用哪种方式上课?(讲例题、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自然而然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孩子们以起立或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分类填表整理,通过观察表格,发现两张表有同类项目,以更简洁的形式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且通过观察复式统计表,会描述数据,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统计问题。最后提升素养,升华人格,我们必须做到勤奋积累。然而孩子们在用卡片统计人脸、《红楼梦》字数、句数;花荟、树木、饮食数据时,通过有序调整卡片,分类、整理,得出:数据是推出来的,这就是统计,没有对错,只有好坏,而把数据装在一起,就获得复式统计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所以要像爱你的恋人一样爱数据,提升数据素养是我们的追求。

                                              ——王金玲

讲座:说说“数据”那些事

  培训第二天下午,有幸倾听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特级教师孙敬彬老师的讲座《说说“数据”那些事》。

        孙老师在课例展示时:从“这节课怎么上?”这个问题导入,先让孩子们意识到有调查的需要,再让孩子们“讲例题、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上课方式,接着分成男女两组,让孩子们亲自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通过分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决定孩子们喜欢的上课方式。

        正如魏宗舒教授说的:“如果能亲临实际做一两次数据分析,那对数理统计的领会就更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通过知识这个载体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应该让孩子们意识到数据是有用的,数据是会说话的,要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与应用数据的意识。

        通过今天的讲座,让我明白了:统计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统计问题的解不求完美,但求实在;统计没有对错,只有好坏……

         而一切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是历史;一切的科学,抽象看来都是数学;一切的判断,寻根问底都是统计学。

                                            ——雷丽萍

专家简介
课题:策略与选择

         数学是一幅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数学是一首歌,

         很抽象却又很具体。

         张新春老师又一次为我们奉上了饕餮盛宴——《策略与选择》,本节课张老师通过借游戏的东风来助力,其实是"乐"与“学"相融合,而最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学生不仅在"乐"中学,并在“学"的过程中找到了“策略"。为无“生”的数学赋予了灵性,让知识有了生长点。巧妙得在40分钟内引导学生读懂歌谱、掌握它的旋律的同时、去发掘、去领悟其中的美。从而爱上这首歌,唱好这首歌。

        课堂在张老师有序地引领下发声着,孩子们火热地思考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升了一个高度,有一位同学竟提到了用AI来解决游戏问题的策略,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启智慧,引爆智慧。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孩子们乐中学、学中乐、就要借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知识与经验发生了共鸣,思维的火花发生了碰撞,相信孩子们学数学是有趣的,并且爱上了数学。张老师因自己有温度,所以把课堂上得有宽度,更有深度。

         正如华罗庚所言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杨丽慧

学习笔记

  走进一线名师的课堂,零距离对话名师,让我们品尝了一次丰富的教学盛宴,领略到了“品质课堂”的智慧光芒。这次观摩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是思想启迪,心灵的震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学而不究,笃行而不倦,

         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编辑:张淑娟

审核:李春芳 赵雪波

图片提供:工作室全体成员

阅读 3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