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十二中 柴丽君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这是描写《清明上河图》的一段文字,朋友们,此刻,请你闭上眼,想象:清晨,尚未散尽的薄雾,枝芽萌动的小树林,坐着花轿的妇人,轿顶装饰的是杨柳杂花……
朋友们,是不是一股清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扑面而来,那种亲切感从心头悄然升起: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切都像刚睡醒,惺惺然睁开了眼。
春来了,春来了,一切草木重生,人们也在草木的重生里让心重生,焕发和春一样的生机,活泼泼的存在于这世界上,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事啊。
从草木萌动的二月到三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与自然相处的呢,当柔嫩的草儿长出来时,孩童们卧于草地上,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范成大有诗曰:“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这是孩童最爱的嬉戏之乐 。这种情景发生在阴历二月之初的江南,江南岁早,立春草长,进尔发,很快柔韧有力,玩此游戏会早于北方孩童,北方孩子若要玩这样的游戏,得到阴历三月。
从阴历二月到三月,从江南到北方,在这草长莺飞的岁月里,会有好些与美共生的节日。除了“斗草节”,斗草节上面说过是以孩童为主,而“斗百草节”,则是男女老少皆上阵,这与后来的花朝节逐渐融合起来,“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花朝节因各地花开时节不同,有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的。二月初二唐朝还有迎富风俗,人们在这一天会满头插满杂花迎富。南宋魏了翁有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迎富风俗从秦代就已经开始,人们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是不是感觉名为迎富 ,实则也是踏青游玩愉悦了身心,身心一愉悦,就能做好事,做得好事情,赢得的仅仅是财富吗?
及至到了三月份,首先上演的是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描述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河畔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这是郑国当时的风俗,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在溱洧河边游玩,这是上巳节,也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情人节,依此风俗,我们的国人日后是不是可以在三月初三过属于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当然元宵节也亦可为我们国人的情人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之美是跪于地上,手捧鲜花的求爱之举不能比的大雅之美。),并以赠送芍药为寓意爱情美好之物,芍药无刺 ,温软浅香,是不是更符合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向往的优雅不激进的爱情,且芍药有药用作用,长久的爱情需要有药用作用的花来治疗,方能治愈接下来漫漫的烟火生活不是吗?
说起花儿,赠花,不得不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邓颖超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他们俩人都喜欢海棠花,住西花厅就是因了那里美丽的海棠花。1954年4月,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赴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会议一直持续了4个多月。在那紧张的日日夜夜,周恩来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新中国总理第一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战斗。此时祖国北京,正值大地回春。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庭院里,海棠花开了。邓颖超却一直担心着周恩来的身体。在复杂多变的外交战中,周恩来是那么的辛苦。邓颖超抬头向院子里望去,粉红色的海棠花一团团、一簇簇随风摇曳,竞相媲美。邓颖超知道,周恩来酷爱海棠。于是把娇美的海棠花制作成干花与象征相思的枫叶,写了封信一并寄给了总理,总理收到这份特殊的信后,内心温馨顿增,这是来自亲人的力量。随后,总理委托秘书采来院中的芍药和蝴蝶花,也与一封信寄回给他最亲爱的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这些花儿间遥远相寄,花的美好,人的情谊在伟人的情感里默默生发 ,让我们最敬爱的伟人身上多了更多的力量和光彩。我想我们应该把这种携手共进的爱情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爱情,一定是精神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互敬互爱走人生。
还说我们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 “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到晋代,三月初三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上,于会稽山阴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在高山流水间,于志同道合之人,才会发出如此开阔的感慨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宇宙如此浩大,世界万物如此繁盛又美好,不是最值得愉快的事情吗?为何古人会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此可见一斑。
农历三月,古人还有插柳的风俗,古人在门上插柳以明眼,在鬓角插柳以驻颜,有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哈哈…… 这当然源于“柳”与“留”谐音,插上柳,就可留住你的青春容颜,多么美好的期盼,即使岁月流逝,容颜易老,那青翠欲滴的柳条插于鬓角,也是难得的好心态的呈现啊,只要心态永远年轻,青春容颜逝去又有何妨?
回顾我们古人的二月到三月,于花草中追寻美好人生;于踏青游玩,临水流杯中增长智慧,在插柳中明目驻颜,尔后到清明的上坟祭祀,追忆先人,每一个春日里的时光,他们都没有虚度,他们在一种慢下来的生活里感悟由生活的百般滋味酿成的蜜,他们在一个最美好的季节里追忆先人,传递着我们不忘根的深情,这些流传于岁月里的文化让我们这个民族显得如此雅、博、深、沉!在清明来临之际,让我们感念我们的祖先们 ,感恩他们给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灿烂深情智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