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 之家庭责任

洞庭中学七年级174班
阅读 31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    言  

        如果教育是一棵大树,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就是枝干,而父母的爱和教育就是根基。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支持,也难以成功,因此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只有双方配合才能开出赏心悦目的花朵。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   

        2021年10月23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1、家庭教育的定义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2、家庭教育职责        

        法律明确末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不仅需尽家庭教育之责,还需正确地尽责,依法带娃,依循正确的教育规律带娃。  

        “养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理念今后将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法律责任中,除了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法律后果外,还规定:公检法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的,要根据情况对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作为父母,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将来是要被“追责”的!

3、家庭教育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责任)      

        (一)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二)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      

        (三)父母分居或者离异,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      

        (四)依法委托他人照护未成年人,应当定期了解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五)合理安排末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等。

4、家庭教育的内容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一)培养家国情怀      

        (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保证末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六)帮助末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     ❤️     ❤️     ❤️     ❤️     

5、家庭教育的合理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案例:        

        我校初中生小鱼同学,是一名双亲留守儿童。该生长期由爷爷独自照顾,因为爷爷精力有限,对于某些方面疏于管教。小鱼在校上课睡觉,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住宿时不爱洗澡生活邋遢;与同学相处时脏话连篇甚至还出现小偷小摸与同学发生暴力冲突的情况。        

        后经老师与其在外的父母沟通,小鱼的妈妈选择回家亲自养育。自从妈妈回家,小鱼再次感受到各个方面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也明白了父母是爱自己的,同时萌发了要努力学习的愿望。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合作教育,小鱼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不再睡觉、各科作业开始全部完成、衣着打扮得体、虽偶有脏话出现,但是与同学相处比之前和睦很多。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案例:        

        我校初中生小辛同学,原是一名双亲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一之后,小辛的妈妈为了照顾其学习生活回家了。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辛被爷爷奶奶宠坏了,脾气暴躁、倔强、不爱说真话!有一次因为一件生活小事小辛与妈妈发生了剧烈争吵,随后选择离家出走,被找回家后坚决不肯吃妈妈做的饭菜。        

        后来小辛爸爸回家了,夫妻俩商量如何共同教育小辛,经过小辛爸爸一番言辞恳切的教导,小辛终于理解了其妈妈的良苦用心。家中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案例:        

        我校小铭同学的爸爸是家人眼中的“教子狂魔”遇到什么事儿,都要对小铭引导、教育一番。餐桌上,爸爸告诉小铭“要想身体壮,什么都要吃,不能挑食”;见到邻居,爸爸告诉小铭“要有礼貌,问叔叔阿姨好”;见到清洁工,爸爸告诉小铭“阿姨为我们打扫卫生很辛苦,要说'谢谢'”;玩“飞行棋”游戏,爸爸教小铭如何快速地算出两个骰子上的点数;草地上,爸爸带小铭做“蚂蚁爱吃什么”的实验,满足小铭观察蚂蚁的兴趣。       

        村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小铭爸爸,无论出门还是在家,都有小朋友主动跑过来一起玩。小铭也因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幸福。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案例:        

        我校小文同学的妈妈非常爱刷、爱拍短视频。有的时候小文也会跟着一起看、一起拍,于是养成了每天放学回家都想刷视频、不想做功课的习惯。        

        有时候小文在房间很认真写作业,但是听到妈妈突然大笑或者哭泣,再加上手机音乐的声音也很大,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也跟着走到客厅和妈妈一起看!后来甚至发展到妈妈不给手机,小文就大吵大闹不肯罢休!        

        小文妈妈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放下手机,思考该如何帮助小文戒掉手机。        

        小文妈妈先是在家尽量做到少玩手机、不玩手机,接着营造读书的氛围。虽然她不喜欢读书,但每天她都会强迫自己坚持,目的是让小文看到妈妈在读书,从而让小文也喜欢上看书,喜欢学习。正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文后来真的不刷短视频,真的爱上读书,甚至主动提出周末让家长带自己去图书馆。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案例:        

        我校小韩同学,父母离异,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小韩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家庭原因,其奶奶非常疼爱小韩。快七十岁的年纪,每天五点钟起床为小韩准备早餐、上学往返接送,从不间断!但小韩奶奶在待人接物、学习生活方面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如在校要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工作日坚决不能使用手机等等。        

        在奶奶的养育下,小韩成长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校屡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案例: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叫《西邻五子》,讲的是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儿子聪明、一个儿子瞎、一个儿子驼背、一个儿子瘸。这五个儿子中两个还算正常,三个却是残疾人,这样的五个儿子凑在一起,让旁人看了都为他发愁。        

        然而西邻在培养孩子方面,做到了因材施教。他根据五个孩子的各自情况,安排他们不同的生活技能,让老实的孩子务农、让聪明的孩子经商、让眼盲的孩子卜卦(算命)、让驼背的孩子搓麻绳、让瘸子的孩子纺线,后来五个儿子都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从不为衣食发愁。        

        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学习,学会找到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孩子过上开心幸福的生活。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案例:        

        我校初中生小嘉同学,一直由父母陪伴在身边长大,小学时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压力变大,学习稍显吃力。面对父母针对成绩的质问,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开始消极以对。以至于初二时开始出现逃课逃学、沉迷网络甚至早恋的现象!偶然的一天,小嘉妈妈在整理房间时,无意间发现了其摊在桌面的日记,了解到了小嘉转变的真实原因。        

        小嘉妈妈决定“挽救”孩子。先是缓和亲子关系,疏导孩子逆反心理,触动孩子内心。半个月后的一天,小嘉开始主动和妈妈交流,乘胜追击小嘉妈妈和孩子深入沟通了一番。孩子终于意识到此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就这样孩子安全度过了叛逆期,不再早恋了,那个专心学习、活泼、积极向上的小嘉又回来了。        

        身处叛逆期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冲动做错事,家长真的要认真对待引导沟通,静下心来平等交流。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的三观从何而来?        

        世界观的建立,首先要观世界;价值观的体现,首先要懂价值;人生观更不用说了,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哪儿来的人生观!        这些都是源于孩子的父母,而父母自己的想法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很多时候也只能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其实,养育也是自愈的过程。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家长。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终身成长型的家长。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和内心,再结合当下社会的大趋势,才能更好的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编辑:李丽
审核:钟九林、谭义良
终审:钟九林

阅读 31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