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髋臼位置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的治疗难点。而陈旧性髋臼骨折因血肿机化、骨痂形成、骨折线消失、软组织挛缩和瘢痕组织形成等病理改变,使得手术难上加难。
1979年,髋臼骨折领域的奠基人Letournel提出了“大于3周”则称为“陈旧性”的定义,并指出其手术难度成倍增加,而治疗结果预期则成倍降低。
所以陈旧性骨盆髋臼手术一直是众多创伤骨科医师的禁区,面对此类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合并头颅胸腹等复合伤,合并开放伤,感染风险高,首诊医师自认为手术难度高等等),有的首诊医师选择了消极的保守,等二期再行关节置换,导致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机,使陈旧性骨折变得更加陈旧,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上周,马献忠主任处理了两例陈旧性髋臼骨折,与大家分享如下:
病例1,陈某某,男,54岁,髋臼骨折6个月。
术中透视
病例2,朱某某,男,51岁,髋臼骨折3个月。
术中可见大量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复位标志丢失、软组织挛缩和大量瘢痕纤维组织形成。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术中透视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琳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样,每个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病人背后各有各的不幸(有的是合并颅脑胸腹等损伤,有的是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但他们的治疗过程都是相似的(手术难度大大增加,风险大大增加,治疗预期大大降低)。
所以最后,我们想表达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髋臼骨折手术还是要尽量一期解剖复位坚强固定,莫等闲,新鲜变陈旧,空悲切。
202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