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一般全年均有发生,4—6月、9-11月为高发期。为此我们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从而确保孩子的健康。我园现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预防告知各位家长。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或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自限性疾病。高发人群:6月龄至5岁的孩子,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潜伏期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手足口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
主要症状
1.发热
首先出现的症状多数是发热,经常还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但也有少部分患病的幼儿不出现发热症状。)
2.皮疹
发病1-2天后在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绿豆大小的疱疹,水泡之间互不相连。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会在至少两个以上的部位出现疱疹。如果是口腔出现疱疹,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
三、传染源——哪些人可以散播病毒?
手足口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通常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四、传播途径——哪些途径可以传播?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接触到患病幼儿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和被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都会引起感染。
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引起感染。
手足口病预防
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目前最可靠、最有效减少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手段。
2.经常彻底性洗手
在众多预防方法中,"勤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
如何治疗
如果孩子不慎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类似手足口病的症状,立刻带孩子去看医生,确诊后避免与外界接触,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
轻症手足口病,在家护理时需要注意:
1.补水和营养。
2.做好口腔护理。
3.做好皮疹护理。
4. 给孩子降温。
我们的措施
一、幼儿园
1.落实晨检制度
来园时保健医生在幼儿园大门口为幼儿进行晨检,教师在班级门口进行二次晨检。
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幼儿,通知家长立即带幼儿前往医院就诊。患病幼儿所用物品要立即彻底消毒。患病幼儿在患病期间要停课休假两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凭医疗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才能够返园上课。
2.做好因病缺勤登记
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报告,发现发热、出疹病例异常增多,就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3.配备充足消毒、洗手设施
配备充足的洗手液,每日引导和教育孩子勤洗手。
4.保持环境、设施及物品清洁卫生
各类场所(如活动室、户外活动器械等)要保持空气流通和室内外卫生清洁。
每天对地面、门把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二、家庭
1.勤洗手
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都要用洗手液或肥皂彻底清洗双手。
2.勤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三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半小时。
3. 勤晒衣被
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衣物、玩具和其他物品。
4.勤观察
每天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果有,要尽早就医并立即告知班上老师,不得故意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