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县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统一摸底登记的日子。一大早来到学校,等候的家长们整齐地排成两队,戴着口罩,自觉扫码接受查验,主动测温,行至指定地点递交资料,一切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九点多,有一家长来办公室找我。问清缘由,方知她的孩子去年秋季在我校上一年级。为孩子上学,她和婆婆带着孩子从乡下来县城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三室,婆婆平时接送孩子,她在超市打工,老公在外地打工。放暑假这几天她在家里一算,孩子上一年级这一年,租房一万二,生活费两万多,婆婆看病三千多,她打工挣不到两万,老公打工挣不到三万,一合算落不下几个钱,还把孩子没管好。如果在村子学校上学,一年也就五六千元;如果在县城上六年小学,就要多花十五六万元。面对这种情况,她和老公经济上吃不消,决定把孩子转回去在村子学校上学。她还说,她村子学校建设的挺漂亮,不比城里学校差。我问她:“去年怎么想着要把孩子送县城来上学?”她不好意思地说:“她和老公都是要强的人,看着村里有人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就不想比人低一等,硬挣着把孩子送来了。结果,一年的经历让她有了新认识,一是经济吃不消,这是好胜心解决不了的;二是城里班级学生太多,老师用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三是她了解了一下村里学校情况,老师们很认真,教室也有电子白板,教学质量比城里还高,转回去对孩子成长和家人都挺好的。”
接待完这位家长后,我又想到了我初中同学的表弟欣博。欣博和媳妇长年在杨凌打工,上前年挣扎着贷款买了房,说是为孩子今年秋季在杨凌上学做准备。五六月份,我初中同学托我联系杨凌的师范同学,让给他表弟孩子联系学校。结果前天打电话说,他表弟因房贷问题和打工落不下钱原因,决定让娃在村子学校上学,让我赶紧给我杨凌同学回个话。
说实在话,在我身边,对于没有条件、硬挣扎让孩子进城上小学的家长朋友,我都是给他们先算经济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做决定,莫必要为了所谓的看起来好、听起来好而盲目从流;然后算学校硬件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后,城里学校有的,乡村学校都有,就拿教室里上课用的电子白板来说,乡村学校电子白板功能都比城里学校的先进;第三算师资配置账,近七八年,全县招聘的具有全日制大学学历的老师们全部分派到乡村学校任教,这些老师们有思想、有精力、能创新、能吃苦,大多数成了学校骨干,城里学校老师年龄结构偏大,思想、精力、创新很难跟上;第四算班级学生人数账,乡村学校一个班三十左右学生,一节课四十分钟,平均用到每个学生身上一分多钟,城里学校一个班五六十学生,平均用到每个学生身上不到四十秒,学习成绩整体不如乡村学校;第五算政策待遇账,乡村孩子每天中午在校免费享受国家营养午餐,城区学校学生没有这个待遇,参加课后服务每天两课时也是乡村孩子四元、城区孩子八元等等。起码,今天我就用这五点缘由劝回了四五位没有结合实际而决策的家长,其中一位是退休老领导的亲戚。
为娃上好学,对于广大家长朋友来说,大多时候都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小学阶段,就是为行为习惯打基础的时期,陪伴引导是第一要务,真没有必要背井离乡、挣扎择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哪所学校里孩子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