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东城 周建吉
编辑于06-17
阅读 9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论辩性。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

      《两小儿辩日》所传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说,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还可以理解为:两个小孩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而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文言文,比如《杨氏之子》、《书戴嵩画牛》等,具备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不再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翻译理解课文,而是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让他们自主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回顾

1、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优秀的配乐课文范读,同时,对于比较长的句子,指导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这样,在悠扬的古琴曲的旋律中,朗读者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了。紧接着,让学生仿照节奏和情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练习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读熟后,再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学习,理解古文的意思,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了。而对于课文的重点句子,也不是一味的给学生讲解,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达到以读促讲的效果。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阅字典,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在疏通文意后,再让学生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如在理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车盖”和“盘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儿甲为什么会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在理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时,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通过联想“沧沧凉凉”的景象,做一做“探汤”的动作,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句子的意义,从而理解小儿乙的依据。包括对于文中关键人物的评价,也是通过抓两小儿的“笑”和孔子“不能决”来进行体会。

3、分组辩斗,加深感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辩斗的场面。先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然后挑选表演好、积极性高的学习小组上台表演。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两小儿辩日》,有的还加入了一些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表演时,孩子们或怒目圆睁,或指手跳脚,或摇头深思,惹得老师们和同学们哈哈大笑。是的,随着课堂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这些机灵可爱的小演员真真是走了心,也悟了情!

不足及改进


     1、虽然课堂中采用了多种不同方式的读,学生的角色扮演也很精彩,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一个情感迸发的高潮。如果在学生分两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时,让孩子们面对面站起来进行辩斗,并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情,那个辩斗的气势会更上一层楼,整个课堂也将会更加精彩。

     2、虽然整堂课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关注到,比如下课后有好几个孩子略带怒意地围着我:“老师,我们组表演得也很好,可是你都没有点我们上台展示,下节课还可以表演吗?”看着孩子们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我恍然了,原来孩子们如此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更多地关注到全体孩子,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精彩言论。的确,要使一堂课成为高效课、精品课,就需要不断琢磨,不断切磋,不断修正,在切磋与修正中产生课堂的精彩!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期待下一次更好的课堂!

编辑:周建吉

图片:六年级组群

初审:岳彩丽

复审:刘国文

终审:毕云学

阅读 9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